本网讯:1月中旬,全国普遍降温,广西河池遭遇47年来罕见灾害性雨雪冰冻天气,被誉为广西北大门的南丹县气温降至-1℃~-3℃。阴雨连绵,持续冰冻,导致南丹境内国道及省道公路部分路段和主要大桥桥面结冰严重,交通受阻,多时造成5000多部车辆和上万乘客滞留在210国道南丹与贵州交界路段,滞阻路段最长时达15公里以上。
灾情就是命令。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冰灾面前,南丹公路局政治教导员兼党支部书记韦昌甲同志紧急动员众志成城抗击冰雪,认真贯彻全国交通一盘棋的战略,全力确保春运期间国省公路干线的安全畅通,表现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一名干部应有的沉稳干练,犹如一面鲜红的党旗引领着公路职工全力投入到这场与自然较量的斗争中,用热情和爱心生动地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拼搏奉献的赞歌!
降雪除冰就是公路人抢险救灾保畅通的战斗信号。1月23日晚,由于贵州封闭交通,数百部车辆滞留在贵州与210国道广西南丹路段,韦昌甲得到消息已经是晚上11点钟。为了及时了解堵车情况,他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赶到了堵车路段,亲自向贵州交警部门了解堵车的原因、情况。当他把所有的信息收集完已经是凌晨2点,回来以后他亲自写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凌晨4点,他又赶赴堵车现场,了解最新的交通信息。凌晨6点,当他再从现场赶回来的时候,他才十分不舍地叫起了还在熟睡的同志们,带领大家做好抢险救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谁也不会想到当大家还在熟睡的时候,他却一整夜都没有合过眼。早上8点,他带领的公路局服务队第一个来到了受灾现场。这时滞留在黔桂交界210国道南丹段的车辆已经有4公里长,滞留司乘人员有800多人。在现场,韦昌甲与服务队给乘客倒茶水、送食品,直到晚上11点,他还与职工们将热腾腾的姜汤水送到乘客手中。乘客们连竖大拇指:“我们在别的地方也被困过,很多时候都没有人管,可是在广西我们遇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礼遇,你们的服务真好!”
从元月26日开始,南丹天气再次聚降。根据十多年的公路养护管理经验,韦昌甲预测到冰冻将会给春运公路交通带来难以估料的麻烦。很快,他将情况汇报县政府,提议由政府牵头联合公安、交警、民政等部门成立抗灾领导小组,制定抢险应急预案。同时,他和局班子把抢险救灾的重点锁定在210国道贵州至新寨高速公路广西南丹段、省道317线南丹至天峨公路、县道南丹至天峨砂土公路上。因为210国道是国民经济的动脉,是西南各省出海的大通道。省道317线南丹至天峨公路是龙滩水电站工程建设物资运送的交通脊梁。为确保道路安全畅通,韦昌甲决定不遗余力、全力以赴搞好抗冰救灾工作。天还没有亮他就叫醒机关所有工作人员,临时成立了三个抢险分队,并紧急调配抢险人员50人及铲冰车、撒盐车等全部机械和车辆15台,迅速赶赴冰灾现场。
在抗冰灾保畅通的战斗中,韦昌甲针对不同路段,采用不同的方式除冰铲雪。一是用平地机在210国道上来回连续除冰铲雪,特别是在急弯和危险路段铲雪除冰。二是将工业盐用水融解,装入洒水车,用洒水车喷洒盐水,进行融雪化冰。此举,即节约了盐,又达到了融雪化冰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达到了环保的要求。三是在急弯和陡坡处抛撒防滑材料,确保车辆的安全通行。四是对结冰薄的桥面和路段,采取撒盐融冰后加铺麻袋延长结冰的间隔时间,以及抛撒碎石、砂、稻草等防滑措施,引导车辆沿旧辙行驶等方式确保车辆的安全通行。
细雨夹杂着冰雪在不停地下着。在每一个抢险路段上,韦昌甲既是指挥长,又当战斗员,带领着职工不停地与冰雪战斗着。他们挥动着洋镐、铁锹和扫把,在公路线上形成了一道道壮丽的景观。冰雪被一镐一锹地铲除,黑色路面在一公分一公分地不断延长。抗冰灾开始后,韦昌甲每天在路上战斗16个小时以上。困了,就在车上睡一会;渴了,就喝一口凉开水;饿了,就在冰雪路上吃一口盒饭;冷了就哈口气,搓一搓手。寒风剌骨,冻雨将他身上全部淋湿,手冻僵了,脚冻麻了,嘴唇被冻裂了,他都没有喊一声苦,叫一声累。见到受困车辆,他就带领职工帮助车辆排除险情,他已记不得推动过多少次车辆了。有一次,就在冰灾严重的210国道路段巴平收费站上班的妻子见到他时,半天没吱声,不相信眼前站着的是自己原来那个厚实敦壮的丈夫,不敢认面前站着的这是一位衣服裤子溅满泥巴,满眼血丝、嘴唇干裂的“陌生人”。她强忍着满眶的泪水,轻轻拍打着丈夫身上的泥巴,小声地埋怨着:“怎么成这个样子了,像个疯子一样”。韦昌甲憨憨一笑,又立即奔赴冰灾一线,回头一看,站在路边的妻子在风雪中一直站着,望着车辆前进的方向,久久不肯离去。
风还在怒吼,冰雪还在持续。为减轻广西与贵州交界路段的交通压力,根据河池市人民政府要求,公路部门全力协助交警部门在河池境内所有入口处拦截前往贵州的车辆,劝阻其绕道行驶或者就近食宿。但部分司乘人员返程心切,不听指挥,肆意冲卡。一次,在八步收费站有一群司机情绪激动,想集体冲卡前往贵州,韦昌甲带领路政执法人员与公安一起耐心做司乘人员的思想工作,尽量将矛盾降到最低,维护现场秩序稳定。
为了让司机及时了解信息,做好交通疏导和滞留乘客的安抚工作,河池公路部门专门制作了温馨提示卡发放司乘人员,提醒210国道南丹段道路封闭以及开通的消息,韦昌甲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打在“温馨提示卡”上。不到一个星期,他就接到司机的几百个电话,通话时间将近30个小时,但即便是在夜半三更,对每一个电话他都热心回答,耐心解释。
面对日益严峻的抗灾救助工作,韦昌甲组织全局干部职工一边做好救助服务工作,一边开展垃圾大清扫活动,防止乘客因垃圾过多引起疾病。这时丢在公路沿线的垃圾堆成山,清扫工作很困难,然而他和工人们一干就是10个小时。一开始工人们还有些怨气,因为这几天他们太累了,他们需要休息呀!但一看到韦书记一步也没有离开,他们的怨言又咽了回去,他比工人们更累呀!在韦昌甲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大家提一提精神,然后又立即投入到清理垃圾的工作中。
1月30日,由于气温有所回升,南丹公路冰灾抢险工作得以暂时告一段落。然而至2月1日,一场雨夹雪又无情地肆虐,南丹境内国省干线部分路段结冰严重,车辆通行困难,心急如焚的韦昌甲不暇思索,又立刻带领同志们投入到艰苦的战役中。凛冽的寒风中有他振臂指挥的身影,平地机旁有他挥锹施救的英姿。同志们被他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振奋精神,抗灾工作稳步推进。晚上,南丹全城停电,他就点着蜡烛和上级领导商量有关抢险措施。第二天早上天还没有亮,韦昌甲就带领140人组成的抗灾队伍分为7个小分队奔赴各受灾线路进行抢险。刺骨的寒风像狮子般狂吼,冻得他瑟瑟发抖,他边倒身行走,边指挥除雪队伍,虽然天气寒冷,同志们工作的却热情依然不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午的时候路面的冰雪已被清除得所剩无几,滞留的车辆全部得以安全通行。
人在不测际遇中,最难忘的是那无私的援手。1月26日上午,正在210国道南丹与贵州交界路段巡查的韦昌甲突然接到电话:“同志,我姓樊,是通过收费站发放的“温馨提示”传单得到你的联系电话的,请问今天路能通吗?我们明天早上无论如何一定到家啊……”听到电话那头声音如此急切,韦昌甲同志一边安抚樊某,一边通过电话寻找樊某所在的位置。见到樊某后经询问得知,其4兄妹均在广东打工,前几天突然得知老母亲去世,于是4兄妹从1月24日便一起从广东赶回四川老家奔丧,由于堵车已被困在公路上2天。韦昌甲顾不上吃中午饭立即联系南丹小场火车站,帮4兄妹订了火车票并送他们到站搭乘火车。2月1日早上,一辆开往贵州遵义的客车滞留在南丹巴平路段,一名老人身体出现不适,几个小孩饿得哇哇大哭,情况紧急。韦昌甲接到求助电话,立即和同事一起带着药品和刚煮熟的面条,在冰冻的路面上步行2公里多,终于将药品和面条送到了路政车无法靠近的客车上。由于救援及时,老人和小孩全部脱离了危险……
从1月23日到2月3日,韦昌甲连续工作了整整10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高质量地完成了南丹所有受灾路段的抗灾任务。在他的组织安排下,南丹公路局共组织抢险抢修行动30多次,投入人工1000多人次,投入300多台次养护车辆,撒盐10多吨,共清理及砍伐断枝及危险的路树1600多株,清理沿线垃圾堆积物1000余立方米、1100多处,清扫路面100多公里、300多处。一条条道路正在修复,一道道边沟被疏通,一根根倒塌的路树又重新立了起来。同事们都说,因为哪里最艰苦,哪里有共产党员;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韦教导员!
“这是我本职的工作,不管是谁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这么做的!”韦昌甲的话很朴实,可是让我们从这个平凡的身影中感受到了他那颗无私的沉甸甸的责任心——用铁锹把工业盐一铲铲撒向冰层,那溶化冰层的仅仅是工业盐吗?不,溶化厚厚冰层的是韦昌甲和他的同事挥洒下的汗水,是他们那一颗颗满膛滚烫的心哪!这也让我们坚信,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