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1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 江 杨秀阔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人物档案:谢萍,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自治区优秀专家,2007年广西十大女杰。她所率领的企业科研团队曾开发出高原型装载机,摘取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再获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

  新岗位与新压力

  背景:2007年8月20日,在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叉车事业部谢萍办公室。一身蓝色工装制服的谢萍站在记者眼前。清秀的面容,明亮的眼睛、随意的盘发,苗条的身子,让人很难相信眼前这位柔弱的女性,竟和冰冷的机械结了20多年的情缘。而此时,谢萍到刚刚成立仅1个月的叉车事业部担任副总,主管新产品研发。

  记者:公司为什么让你离开熟悉的装载机室到叉车事业部?

  谢萍:这几年叉车产品的市场发展很快,目前装载车市场年销售量是11万台,叉车市场的销售量是10万辆,但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叉车市场的年销售量将达到20万辆,2006年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国际上位居第二的又一个产销叉车大国。这么大的一块市场蛋糕是诱人的,我想公司就是考虑到这点,才考虑拓展叉车产品线,专门成立了一个叉车事业部,加大在这块市场的产品研发力度。我们公司有7大研究所,目前叉车研究所的成员力量是最强的,可见公司对这块市场的重视。

  记者:你过来叉车事业部后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谢萍:虽然是刚成立的新部门,但我们公司实际上去年就已经介入这块工作。公司原来的叉车产品,是通过并购了上海一家企业后才生产的。2005年产量只有400多台,主要开发了7吨的产品,此前一直没有新产品。去年公司产量达到了800多台,开发了5吨的新产品。现在市场上5吨、6吨、7吨的产品都很抢手,我们正全力以赴开发新产品,计划年内要出5-6个新产品种,将这一产品的系列全部补齐。公司在阳河开发区已经投入了近2个亿,建设一个叉车新工厂。我现在的工作主要是抓规划和产品的研发方向,组织做一些产品的改进,完善研发人员结构。

  记者:担任这么重要的工作觉得有压力吗?

  谢萍:是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全新产品的多品种、多数量的开发,时间紧,任务重,而我又没有什么经验,觉得压力很大。

  搞技术更适合我

  背景:上个世纪的1986年。从太原重机学院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的谢萍,回到家乡广西柳州,分配到当时的柳州工程机械厂担任技术员。当时,中国内地的工厂大多无技术实验条件,加工技术粗糙,方法落后,一年能开发一个新产品已算很有成绩。面对当时的环境,谢萍没有退缩,在车间液压分厂一呆就是五年。

  记者:作为女大学生,进企业和车间工作从来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吗?

  谢萍:我在大学班上共有7个女生,有些女生的确觉得女性不适合搞技术,后来纷纷跑到机关任职。可我始终觉得机关发挥不了我的特长,还是到能做技术实践的工厂比较适合我,也符合我的兴趣。

  记者:在基层工作,你收获了什么?

  谢萍:从学校到企业,我们这些大学生其实最缺乏的是动手能力。那时候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工厂里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慢,一年就开发一个新产品,研究所里有几十个人,我们说是技术员,其实更多在做技术服务工作。对我来说,把图纸上的东西变成机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们自己动手设计液压元件的试验台,设计改造攻丝机,除了画图,还要自己焊接和安装设备,甚至拧每一颗螺丝,动手能力一步步增强。车间的师傅很友好,放手给我们搞技术实验。分厂的领导更是信任我们,让我们负责很多事。就是在车间里,我积累了丰富的处理技术问题的经验,为以后开发装载机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几年后,领导也曾想调我去职教办搞活行政,但我不愿坐办公室,怕丢了专业。

  是机遇挑选了我

  背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柳工集团根据市场调研,意识到必须适应产业转型,进行技术创新,自主开发新产品,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997年底,厂领导开始布置研制新一代(第三代)装载机的任务。在车间“实战”多年后,进入研究所的谢萍先后到液压组、装载机总体组做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研究开发过系统元件和整机,负责了3年的总装现场问题及故障处理。此时,她对装载机常见问题的解决已不在话下。

  记者:谈谈你们在研发高原型装载机项目中最难忘的事。

  谢萍:90年代末期,厂里决定研制“高原装载机”,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主管。研制高原装载机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疑难杂症”。一般性能的装载机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状态”下,由于低温、缺氧、强紫外线辐射等恶劣因素,极易使工程机械患上启动难、功率下降、金属材料变脆、橡胶密封材料快速老化等“高原病”。这种“高原病”在当时尚属世界性的难题,能研制出来就是填补国际空缺。我们这个项目从总体方案确定,到批量生产和不断改进,整整花了一年时间。要治好高原病,首先得进行高原气候研究,进行实地考察。我们的人奔赴青海、西藏,顶住高原的恶劣条件,进行将近一年的实地考察,搞现场试验,做数据收集,尤其重要的是收集到了一些科学人员早期埋在高原地区二十多年的材料抗老化数据。针对这些宝贵的资料和技术,我们采用了高原型功率恢复增压系统以及适应高原工作的散热系统、空滤系统和防紫外线辐射材料,满足高原工作需要;应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实现微机控制的变速自动换挡操作和多种运行换挡保护功能及微机控制状态的监测系统,提高机器的易操作性及安全性。另外从人机工程学出发,进行外观、驾驶室和仪表盘设计。因为项目产品的率先推出及其先进性,我们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记者:做这个项目给你的体会是什么?

  谢萍:是竞争让我们在国内最先动起来开发高原装载机项目,因为原有的技术积累有限,我们的项目有很大风险,肩负很大压力,但最终还是扛过来了。高原装载机的原型机是50G,后来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拓展出了许多G系列产品,若干年后,当我出差透过车窗,看到广阔的田野里随时能看到自己设计的产品,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之情,我为柳工人感到欣慰。

  记者:你觉得自己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谢萍:是机会。在研究这个项目过程中,很多人参与其中,很多人的贡献比我大,但我是遇上了这个系列的新产品开发机会,又或者也许是机遇挑选了我。那时3吨到5吨的装载机很畅销,每年需要换代的产品也很多,我是赶上了,所以能担当重任,做了很多事。

  专心做事获成功

  背景:2008年1月4日,在南宁举办的2008年广西科技活动周开幕式暨科技表彰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给获得2007年度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的2个项目单位进行了颁奖,此时,谢萍代表企业再次站在了领奖台上。

  记者:除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你觉得成就一个人事业的条件是什么?

  谢萍:我是一个想法不多的人,就是想一心一意搞技术。但我认为,人能专心做事与环境有关。我所在的企业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空间。在这里,我可以获得充分的信任,可以放开手脚干工作。我们企业有一个原则,就是“以产品优先”的原则,每年都要求有新产品问世,更新换代旧的产品。新产品出来后从生产制造、到质量、试验、客户跟踪、销售网络的建立等有许多工作可做,搞技术的人就永远停不下来。

  记者:你曾经作为西部计划访问学者到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液压研究中心学习了一年,在那里你收获了什么?

  谢萍:最深的体会就是专心和坚持。那里的老专家们不求名利,专心做事,不把问题解决不罢休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着我,这种态度有时我是做不到的。

  记者:你们企业对人才的待遇如何?

  谢萍:前些年企业的确有因为待遇问题而人才外流的现象,但现在通过实施包括工资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但吸引了很多外来人才,一些流出去的人才也在回流了。除了待遇,我们企业建立了许多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了不同的上升通道,这些对吸引和留住人才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