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1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宋春风 曾志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听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十大标兵之一梁天银侃“种粮经”

  胸前戴着大红花,手上捧着金奖状,身后还有一台崭新锃亮的多功能拖拉机……元月10日,梁天银的笑容在和煦的冬日映照下格外耀眼。这一天,他从平南县平南镇遥望村赶到南宁参加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奖品转交仪式。

  “上个月的24日,我还进了北京,回良玉副总理亲手给我颁发了‘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十大标兵’的奖状。”梁天银记得清清楚楚。

  老梁是广西“暴发”的种粮大户——2006年他种水稻300亩,2007年这个数字几乎翻一番变成560亩,当年产粮245吨,总收入43万多元,纯利20多万元。

  “谁说种粮不来钱?”梁天银骄傲地说。别看老梁只有初中文化,但他聊起“种粮经”来却头头是道:“新时代要有新种法,种水稻也要‘看市场’、‘讲科学’、‘会投资’。”

  看市场——老梁几百亩水田里种的是“银桂香”。“我种的水稻品种好,既高产,更好吃,在我们当地和广东都吃香得很。别人1担卖100多块钱,我的卖得差不多130块。”除了品种要挑优质稻,老梁还善抓市场空档:“近600亩水稻,要卖得出、卖得好,播种上就要抢季节,我每年抢四个‘10’,早稻在3月10日前播完种,4月10日前抛完秧,晚稻在7月10日前播完种,8月10日前抛完秧。水稻抢上了季节,冬天种马铃薯也更主动了。”

  讲科学——免耕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防虫治鼠、稻-灯-鸭生态模式……一个个新名词、一项项新技术,在老梁的几百亩稻田里全面铺开。“免耕抛秧,省了劳力,种田也不累了,专家们帮我测算1亩就能增收节支160元。还有给水田测土质、开施肥方子,我省了肥料钱,又减少了农田污染,1亩增收节支又有60元。”说起“讲科学”的好处,老梁说也说不完。

  善投资——老梁种田舍得投资,家里买了联合收割机1台、小四轮拖拉机1台、抽水机1套、耙耕机1台、喷淋机1台、电动喷雾器3台,几百亩水田的耕种基本实现了作业机械化。“种500多亩田,主要靠我们两公婆,农忙时再多请一些小工,投资买了农机,但省了请工钱,又提高了效率,抢了农时,赚的还是比花的多。”算起“种粮账”来谁也算不过老梁。

  老梁富了不忘老乡亲。如今他的500多亩水田成了远近乡亲们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田头课堂、成了政府惠农政策的现场宣传点。

  “听说国家领导给了我一台拖拉机,乡亲们都羡慕我,都说有了国家支持,种粮还是大有赚头。开了这拖拉机回家,今年我要尽可能扩大优质稻种植规模,更好地回报社会。”老梁踏上拖拉机驾驶室,转头高兴地对记者说。

  新闻背景

  2007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颁奖活动上,我区的玉林市、南宁市、藤县、平南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县”称号,张明沛、谈爱和、王凯学、刘东庆、蒋德赏、肖子盈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梁天银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全国共10名),合浦县的刘洵和、藤县的黄裕龙、陆川县的何新明、兴业县的黄俊柱、平乐县的莫利英、横县的蒙广廷、田东县的农平、桂平市的刘章英、宁明县的韦国宁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

  2007年,我区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实现了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2000年以来连续3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