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0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黄建文 尧鹏程 庞桂球 莫罕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4月初开始,兴业县420名新农村工作队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认真当好“六大员”,做到“四带四解”,工作取得实效,受到群众好评。

  带政策解“惑”。驻村指导员主动配合基层党组织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特别是建设新农村的各项要求,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中。

  带项目解“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员积极为所驻村发展生产协调资金,联系发展项目,改善基础设施。石南镇葵山村是离圩镇较偏远的贫困村,信息不通、交通不便。指导员陈立基驻村后,四处寻找切合该村发展的信息。当他获悉有老板想在兴业寻找1000多亩山地种植速生桉时,便主动上门找到这几位老板,请他们到葵山村考察。4月18日,桂林、陆川等地5位老板与农户达成协议,在葵山村承包山林种植1200多亩速生桉,仅此项使农民每户每年增收700多元。老板为回报村民,投资15万多元修建3公里村路,解决了村民的行路难。道路建好后,石南镇梁老板慕名而来,投资40多万元开发100多亩土地种植甘蔗,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带技术解“难”。派驻的指导员深入开展送文化,送科技服务,积极为基层发展经济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性难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卖酒镇党州村是一个蘑菇种植大村,但种植技术落后、销售面不广。驻该村指导员邹颖辉知道后,经多次调研和请有关专家论证,得出解决难题的路子——让蘑菇种植协会真正发挥作用。他着手指导协会完善章程和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对协会会员进行培训,引导协会规范运作,更好地开展服务。目前,全县驻村指导员已帮助蔬菜协会、果蔗协会、养鸡协会等63个农村专业协会规范运作,为农民搭起增收的“金桥”,发展会员达2000余人,帮助群众签订优质谷、蘑菇、柑橘、荔枝等10多个购销合同,销售农产品2000多吨。

  带法律解“结”。各驻村指导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角,宣传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帮助建立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机制,协助抓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确保农村基层社会稳定。4月12日上午,老上访梁远贵又来到葵阳司法所办公室,申请调解与村民莫宗信的纠纷。梁远贵与莫宗信两家因一条8米长、宽不足0.4米的田埂纷争十多年,镇政府、村委会调解不少于20次,但都未能得到解决。分管政法的副镇长覃海顺和司法所所长陈展奎带队到达现场,分别找当事人推心置腹地交谈,整整谈了3个多小时,终于使双方冰释前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