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农机安全监理站驻那岭乡那信村指导员黄少能工作事迹
4月3日以来,他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带着一颗火热的心,与农民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基层干部融为一体,走村串户摸村情、促膝交谈识民意、理清思路帮民富、真心办事解民难,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一、搞好调研,明确工作思路。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他沉下身子,与村两委班子交流座谈和走访党员群众,开展村情民意调查,了解和掌握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和产业发展情况。找准所驻村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因地制宜,帮助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制定发展规划,当好富民强村的服务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土鸭和土鸡品质好、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供不应求的实际,指导那信村的群众发展养殖业,养土鸭5000多只、土鸡4000多只。此外提出“打造边陲山村的绿色食品”的思路,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秋冬种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
二、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驻村以来,他参加支部会11次,举办党员培训班4期,培训党员200多人次,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十七大精神3期参加100多人次,以村务公开栏设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宣传十七大精神专栏、短信党课、农家课堂和印发各项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驻村以来指导员所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事迹和十七大精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驻村指导员工作和干群学习十七大精神良好的氛围。组织举行那岭乡“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那岭新农村建设”文艺汇演等形式进行宣传。并举办6期驻村工作组简报、那信村委工作简报4期。其次,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重中之重,把那岭乡新农村建设在实施中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做法以及存在问题及时反映,积极向各大报纸、信息网投稿50多篇。其中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发表3篇、《中国网》发表1篇、《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发表1篇、《中国农机互联网》发表2篇、《新华网》发表3篇《广西农村建设信息网》发表3篇、《广西农机化信息网》发表10篇、《广西农机推广与质量信息网》发表2篇、《广西农机安全监理简报》发表2篇、《崇左市农机化信息网》发表10篇、《崇左热线》发表2篇、《隆安网》发表1篇、《左江日报》发表7篇、《大新新农村简报》4篇、《今日大新》发表14篇、《大新县人民政府网》发表2篇。同时通过与各驻村指导员开展各项活动,在县新闻媒体上报道26次。
三、驻村工作实施有新做法。
在他所驻的村工作,看似单纯,实际复杂。他在村里开展工作,面广量大,一个人面对那信村农业人口426户1866人,不能单打独斗,村里的很多工作,我都是紧紧依靠乡党委、政府和各驻村指导员、村干部采取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教育农民及村干部提高理论素养,掌握种植养殖的技术,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来开展和实施。为此我在亲自抓的同时,积极协调,经常向那岭乡党委、政府领导、指导工作组长汇报。在村里开展各项工作,尽量与挂点乡政府领导、村委班子、各驻村指导员及工作组长多商量,切实帮助所驻村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疑难,办实事,引导、组织群众脱贫致富,改变村容村貌。如呈报项目、筹措资金、申请贷款、聘请技术人员来讲课、外出参观考察等,自己亲自跑,有时跑一次两次不行,还需要跑三次四次。有时虽徒劳无功,但是,他以为这样的“跑”是必要的,不去跑一跑,有些事就没法办成,驻村指导工作就要打折扣。因此,他鼓励自己尽全力为村里“跑”来资金和项目。
四、着力谋划驻村指导工作组各项工作。
一是抓好着眼点。与驻村指导员一起深入村屯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确定一户贫困农户为帮扶对象。并主动帮助联系咨询、代办证件等以办实事暖民心、聚民心。二是敢管难事。那一个村碰到难事、棘手的事,他都会与驻村指导员一起,不回避、不推诿,敢抓敢管。三是深入村屯实地考察屯级道路。由指导工作组组长带队,经常组织驻村指导员深入屯级道路进行实地勘察,做好屯级道路的规划。有时一天要走15公里的崎岖凹凸不平山路,有的指导员鞋底被尖锐的碎石刺穿,多次直到夜幕催足、疲乏和饥饿的反抗才回到乡政府。四是配合指导工作组培训农民科技种养工作。主要是传授农业致富信息和科学种养技术、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农机安全常识等。并组织各村致富能人到江州区新和镇实地参观考察“蔗—牛—菇”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的特色项目。五是做好指导工作组办公室的各项工作。经常自己加班加点做好指导工作组的文秘工作,按要求及时准确的报上县基层办,同时做好各驻村指导员开展活动的宣传报道。
五、多措并举,办好实事好事。
驻村以来,他紧紧围绕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部门后盾作用及自身优势,积极为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增收难等困难,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排民忧、解民难。
一是协调资金办实事。共协调资金1万多元,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发动群众建设和修复灌溉渠道1.5公里,解决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灌溉问题。从“两基”迎国检工作开始,帮助解决那信村小学修建乒乓球台两个、垃圾池一个、喷晒教学楼165平方米、捐献各种书籍310本、帮扶资金2000元。与村干齐心协力抓村级组织场所建设,积极主动协调关系,帮助村委跑资金,增添办公设备。并维修那信村委办公楼,安装电灯。
二是积极开展扶贫解困和献爱心活动。与驻村指导员翻山越岭为先屯特困老革命军人赵海英、龙问屯特困户黄英绿两户各送去猪肉10斤、大米50斤、慰问金300多元。“敬老节”为那信村离退休老干部举办谈会庆祝活动给老人们提供交流平台,还特意为2位孤寡老人送去了慰问品。与驻村指导员深入到陇贺村农利支记家,为其儿子农春锐身患尿毒症捐款,并积极联系新闻煤体,大力宣传,向社会各界呼吁加入“救助农春锐爱心行动”。为特困户和特困老党员捐献价值1000多元的物资;走访群众600多人、100多户。三是争取项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路。力争修路项目,维修从316省道至那信村委的村级公路全长2公里的道路,孔桥屯的1.7公里屯级道路已做好基础建设,此项工作在后援单位和上级部门无法拿出资金的情况下,与村委班子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每户按人头集资,分路段分配任务,把此项工作层层落实。
四是开展技术进村促发展。他自己出资聘请农业、畜牧技术人员、农机专家为群众举办水稻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畜牧养殖和农机化技术、农机安全生产、农机新装备的技术推广、农机维修技术3期专题培训,共培训那信村党员、村干和群众共300多人次,悬挂条横幅、发放各类农机安全宣传资料3000余份,组织出动农机安全宣传车21车次、现场接待咨询群众500多人次,确保那岭乡农机安全生产。
五是认真做好调解员。调解纠纷水田争水民事纠纷2起,土地和家庭纠纷3起,化解矛盾5件。
六是抗旱保收田,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和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通过积极发动群众,与村委赵华烈支书一起带领群众投入抗旱救灾,共发动群众抗旱投入油250多升,抽水灌溉共500多亩。亲自与后援单位技术员深入抗旱现场做好义工服务,维修各种农业机械20多台套;同时邀请崇左市农机局农机专家到润屯大力推广无人驾驶拖拉机,主要是让农民见识新型农业机械无人驾驶遥控拖拉机,让农民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给农民带来实惠,当天前来观看的群众达100多人次。并大力宣传各类农机具购置补贴蕙民政策,改变那信村以往手持牛鞭赶牛田间作业转变为先进的农业机械化作业,而如今的那信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台拖拉机和各类农业机械,解放了多年从事人畜力农田生产方式。
七是发动群众100多人次围剿“富寿螺”和进屯入户调试鑫诺3号卫星25台,同时发动群众投入城乡清洁工程200多人次。
八是开发利用冬闲置地块,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良土壤以,结合那信村水稻种植较多,争取到县农业部门800斤播种绿肥,以每亩2斤免费发放农民手中。此外,还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开展各项中心和临时工作,如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社会稳定工作、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计生集中宣传服务、征兵工作、甘蔗五六月份田间管理技术、科技种养培训和宣讲十七大精神活动等。其中那信村超额完成乡政府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征收,占任务的111.2%。组织种养能手和村干部外出考察取经36人次,为那信村引进蘑菇种植,目前已初步形成小规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人,发展党员2人。
到村这一年来,他结合本职工作,围绕农村工作指导员职责,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与那信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农民交上了朋友,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了一些实事、好事,以自己的勤奋赢得了领导的信任,以自己的务实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