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3月1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谢彩文 梁时来 黄庆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梁天银”,这个名字在广西叫响了!

  去年12月23日,平南县平南镇遥望村农民梁天银光荣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上,他被授予2007年度“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获奖一辆价值8万元的“东方红”牌多功能拖拉机,并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亲切接见,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民。

  “梁天银”,这个名字在平南叫绝了:“粮添银”——种粮得钱啊!

  家乡人对自己的名字作这样的解读,梁天银欣然接受:“种粮添‘银纸’(本地话‘钱’的意思),没错啊!” 2006年,他种植300亩水田,产粮128吨,出售给粮食部门120吨,总收入20多万元,纯收入12万元。去年,他种植水稻560亩,产粮245吨,出售给粮食部门240吨,总收入43万多元,纯收入20多万元。

  梁天银说,这是党和政府实行惠农政策的结果,是科技兴粮的结果,今后还要加油干。话语中充满着感激,充满着新的追求。

  前些年,市场粮价低迷,遥望村多半农民外出务工,不少田地丢荒。梁天银由于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只能惨淡经营自家的10多亩责任田。谈到粮价低迷时的光景,梁天银说:“那时种粮,别说赚钱,不赔本就阿弥陀佛了。”他说,那些年稻谷一公斤卖不到1.4元,种水稻每亩除去成本后净收入不足150元,遇到天旱或病虫害,粮食减产还得赔钱。

  2004年,中央出台惠农政策:对种粮实行直接补贴,并实行订单粮食收购制度和价外补贴、良种补贴和大中型农机具购机补贴。这些深深地吸引着梁天银。他想,村里的劳力都外出务工了,何不把土地集中起来搞集约化经营?乘着党的惠农政策东风,梁天银大胆承包村里弃耕丢荒的水田,扩种面积一年比一年多,从2004年的 80多亩扩大到去年的56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大户。

  一粒良种,千颗好粮。在粮食品种选择上,梁天银全部种植从南宁引进的银桂香、银桂粘等优质谷,种出来的稻谷品质好、产量高,在本地和广东市场都很畅销,供不应求,每公斤价格比常规稻高出0.5元。

  有了好种子,还要有好技术。为了种好水稻,他虽年近半百,还是不断“充电”,用科技指导种田。他订阅平南县农业局的农业信息手机短信、“12316”农业科普热线和收看农业信息电视视频;每周一到周五晚上10时,都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的《致富经》。在季节上,立足一个“早”字。他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为此,他做到“四个十”:早稻在3月10日前播种,4月10日前抛完秧;晚稻在7月10日前播种,8月10日前抛完秧。他热衷于采用新技术,种的稻田全部搞免耕抛秧,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一季下来每亩能增收节支160多元。在施肥方面,他抓住平南县被定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之机,根据县农业局发放的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有效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粮食质量。在除虫方面,为了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真正达到无公害种植水稻的要求,从2006年早造开始,他小面积试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实施“稻——灯——鸭”生态栽培新技术,通过安装频振式诱虫灯诱杀害虫,同时放养鸭吃虫吃草。去年,他种植的560亩水田全部采用这一技术。既节省农药开支,又增加了养鸭的经济收入,还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梁天银规模种植水稻,农业机械也帮了大忙。在他家里,记者看到,收割机、小四轮拖拉机、抽水机、耙田机、喷淋机、电动喷雾器等农业机械一应俱全。梁天银介绍说,农忙时节各家忙各家的,很难雇到工,农业机械是种田的好帮手。在国家实施购买农机获补贴的优惠政策下,从2004年规模种植水稻开始,他先后投入20多万元购买各类农业机械6台,从插秧、耕田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