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3月14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周 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今年"三八节"前夕,寨沙镇龙江村种桑养蚕女能手陈玉兰喜获全国、全区、柳州市和鹿寨县双学双比种养女能手、女状元等诸多荣誉称号。这份荣誉实属得来不易,了解陈玉兰创业经历的人,都不由得不佩服她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风雨无阻创业路

  陈玉兰今年四十多岁,八十年代初中学毕业,回乡进了一家集体综合商店,做起了一名普通的营业员。随着形势的变化,她所在的集体单位经济效益越来越差,1992年综合商店倒闭关门。突然下岗失业后的她没有气馁,重新振作了起来,在龙江街租了一间门面,办起了个体商店。经过苦心经营,生意日渐红火起来,商店的年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经过多年的开店经商,陈玉兰有了一定的积累。要强的她常想,是不是可以利用自己的积累,寻找新的致富门路,进一步把事业做大做强。陈玉兰从报刊、电视上得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的战略,头脑精明的她动起了种桑养蚕的念头,她意识到种桑养蚕是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她的想法得到了在镇推广站上班的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两人商量,认为要种好桑养好蚕,必须先掌握过硬的技术,这样才能站在高起点创新业。于是2005年,她关掉了商店,到象州县中平乡国家小蚕共育标准示范基地,跟一位养蚕大户学习了半年的小蚕共育技术和大蚕饲养技术,终于熟练掌握了小蚕共育和大蚕饲养的整套技术。

  痴心不改桑田梦

  从外面学成回来后,她于2005年下半年在县蚕业技术部门指导下,开始了种桑养蚕的艰苦创业。她拿出了多年经商的积累,在村镇附近租赁了50亩水田,聘请几位下岗姐妹帮忙,按照技术要求种上了高产优质桑苗"特优2号"、"桂桑优12号",并购制了小蚕框等一批养蚕设备。2006年春季,她经过培育的小蚕终于可以出售了。但这一新技术由于在当地仍然没有得到推广,还反而遭到不少人的嘲笑:"一个开商店的老板娘,搞什么小蚕共育,小蚕共育我们还没听说过呢,再说,谁相信你的技术?"面对种种非议,她不气馁,不灰心,首先动员自己的好友和亲戚,以帮他们养两批小蚕不要共育费,并保证产量达到一张80斤以上,赚了算他们的,赔了算自己的方法终于说服了亲友们将12张蚕种给她帮小蚕共育。接到蚕种后,她根据小蚕共育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消毒,催青,制黑,收蚁等一系列工作。

  初春,气温忽高忽低,她根据小蚕全防干育的技术要求,给小蚕室加温,有时是半夜也起来记录调整温室,确保蚕宝宝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并严格精选桑叶,像照顾自己的小宝宝一样给蚕宝宝喂叶添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多天的精心呵护,生长健壮,惹人喜爱的蚕宝宝终于"满月"了,来领小蚕的几户亲朋好友看到小蚕后高兴地说:"想不到你养的小蚕这么整齐、健壮,了不起"。蚕农高兴地领走了小蚕。陈玉兰饲养小蚕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蚕农原来的顾忌打消了,许多人都拥来预订小蚕共育。她的名声也随着小蚕共育农户增多而越传越远,周边乡镇的蚕农也闻讯前来预订小蚕。到2007年她的共育室共育数量已达到每批次300张以上,全年共育小蚕3200张,饲养大蚕50张以上的规模,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她的成功,引起了上级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她的小蚕共育室被列为镇党员培训示范基地,还被县里授予"种桑养蚕科技示范户"称号。

  随着蚕农养蚕出现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为了帮助蚕农解决燃眉之急,陈玉兰在镇上开办了一个"蚕农之家"技术咨询服务部,为蚕农提供养蚕技术服务,提供配套低价优质的蚕用物品,经常为经济困难的农户免费提供消毒防治蚕病药品,为10多户困难群众免费提供小蚕70多张。陈玉兰的养蚕规模在不断扩大,她又在下岗女工中挑选了10个经济困难的姐妹到自己的小蚕室跟班学习,既解决了她们的就业困难,又增加了她们的收入。陈玉兰的"蚕农之家"、小蚕共育室名声远播,近年来,共有镇内及外县70多名蚕农慕名前来跟她学习小蚕共育技术。陈玉兰凭着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致富的和带领大家致富的美好愿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