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盏灯,一根药线,点燃后直接灸灼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就能治疗多种疾病,这是壮医有名的药线点灸疗法。目诊法也是壮医的一大“神奇”。通过肉眼观察眼睛上某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及其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就能看出患者得了什么病。将这些“传奇”继承并发扬广大者,是一位65岁的老人-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被人称为壮医药理论“鼻祖”的黄汉儒。
“这是壮医药学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4月10日,黄汉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在四十天以前,国家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批准了在广西开展壮医资格考试。在记者到来之前,他刚从壮族资格考试的研讨会上赶回来,他是专家组的组长。“30年了,我也没想到壮医药学能发展到今天。”从这句话开始,记者一点点地走近这位老人,像他当初一点点地拾起壮医药学的碎片一样。他的办公室是满满一墙的书,其中最厚的几本大部头:《中国壮医学》、《壮族医学史》、《壮医理论体系概述》……
就是这些著作,构建起壮医药理论的基础。在此之前,壮医药没有文献记载,没有系统研究,在多年来“传内不传外”的口授相传间,它散落于民间。
1943年1月,黄汉儒出生在广西忻城县遂意乡一个贫苦的壮族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的苦痛经历使他立志从医。1965年,黄汉儒大学毕业。这位广西中医学院的优等生主动要求到落后的么佬族聚居地罗城县,成了当地人民医院的一名中医生。黄汉儒在那里一呆就是13个年头。1966年到1979年,正赶上十年动乱。在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人们赖以治病强身的就只有壮族、仫佬族、瑶族等民间草药验方。在这里,这名年轻的医生一再被壮医药的神奇疗效折服。“它有着现代医学无法取代的功效,很多次,我见到那些以为没有救的人被寻常的草药救活。可当地人却习以为常,没有人想到它是民族宝藏。”
他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念头:一定要发掘、整理壮族医学理论!
带着这股信念,他几乎走遍了罗城县100多个村,收集整理了1000多种民间验方。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不想在这些老医师去世之后,再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有过这么辉煌的医学史了。”1979年,黄汉儒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成为广西第一位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时,他还是选了那一条别人无法理解的路:回广西搞壮医药研究!
那年头几乎没有人会在意壮医药。但在广西中医学院壮族医药研究室那小小的蜗居里,黄汉儒埋头一干就是三年。
1985年,黄汉儒主持创建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办研究所没有经费,没有人员,甚至将在哪里办公都不知道,他拿着特批的一点启动资金,却乐此不疲。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背水一战。”之后整整二十年间,他参与创建了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他创办了《民族医药报》,他申请建立了广西壮医医院……几乎所有与壮医学发展有关的片段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86年到1992年,黄汉儒带领着近300人的队伍,开始了广西范围内的壮医药资源普查。他们走访了70多个县,调查登记了6000多名民族医,采集制作了一万多份民族药标本……攥着手中厚厚的资料, 1984年到2000年间,他主持编著了《中国壮医学》《壮族医学史》等数十本在壮医药发展史上具里程碑地位的著作,使得壮医药改变了“民间”的“宿命”,第一次确立了在中国民族医药中的地位。2002年,黄汉儒60岁。就是在这一年,他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顺利通过了全国多个部门专家组成的委员会鉴定,“民间壮医药”终于上升为“壮医药学”。2007年,广西壮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十佳医院” 之一,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监局将启动壮药标准的制定工作……回首走过的路,黄汉儒淡然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壮族医生该做的事情。
这位65岁“壮族医生”,还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除非我不行了,否则我还是要走下去。”(完)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文化走亲东盟行"粤剧壮医首渡走进新加坡
同享文化,共创未来。8月18日至8月20日,由南宁市承办的2014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文化走亲东盟行”首站在美丽的狮城新加坡成功举行,广西粤剧与壮医等我区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在新加坡大放异彩,深受狮城人民的喜爱与热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