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月份以来,宜州市遭受了50年来罕见的严重冰冻灾害,一大批甘蔗、桑树、蔬菜等绿色的生命被无情地摧残至死或危在旦夕,宜州市受灾的农民内心阵阵揪痛以至茫然不知所措。
谁来唤起农民朋友灾后生产的激情,谁来托起绿色的希望?
冰冻灾害已成事实,恢复生产就是当务之急!宜州市委、市政府一声号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弃官从农”,下基层,进村屯,走农户,入田间,爬岭坡。一切行动,就是为了抗灾救灾,引导、指导农民灾后生产。
在这支庞大的抗灾救灾队伍中,有一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为了农民的利益,为了把科技种养知识传到千家万户,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就是日前被广西区党委、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个人二等功”荣誉称号的宜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覃俊林。
冰冻灾害发生后,覃俊林就多次冒着严寒深入庆远镇的沙岭社区、怀远镇的北斗村委、安马乡的木寨村委等乡镇村委(社区)的田间地头,实地调查了解农民的灾情。经过调研,覃俊林发现蔬菜的疫情主要出现烂心现象,甘蔗的疫情主要出现蔗肉变枯腐烂,桑叶则出现泛黄等现象。对于这些疫情,覃俊林一一作了记录,并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提出自己的抢救方案。对于覃俊林的调研情况,单位领导很是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策,部署工作任务。
覃俊林的灾后帮扶对象主要是德胜镇的赛平、上坪、新惠等6个村委的农业生产。接到任务后,他立即深入村屯,与当地受灾的农户一起深入甘蔗地,深入桑园菜园。每到一处,覃俊林都认真细致地检查疫情,耐心地指导农民开展自救工作。比如对于受冻严重的甘蔗,立即发动群众砍运入厂,对于受冻轻微的甘蔗,动员群众全部留下蔗种,以解决因灾害影响而全市蔗种短缺的问题。另外,指导农民待气温回升后及时对宿根蔗破垄松蔸,提高生长率。就桑苗来说,就要加强追肥护理,解决桑苗滞长现象。
经过几天的工作,覃俊林心中明白,由于受灾区域广而且灾情严重,光靠几个技术人员奔波在田间地头指导、引导农民搞好灾后生产,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几个村委大片受灾农民的燃眉之急。于是他决定举办灾后生产技术培训班,并给农民印发相关的宣传资料。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农业局局长唐渊的支持。唐渊还给他安排了助手,并答应只要有利于农民生产,想印发多少科技种养资料都可以。之后,为了搞好灾后种养技术培训班,覃俊林作了几天精心的准备。
3月25日和29日两天,覃俊林先后在赛平和上坪两个村委的办公楼举行灾后种养技术培训班。每次开班,村民们都把办公楼挤得里外都是人。覃俊林在培训班上给村民们讲授“甘蔗高产栽培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桑园管理和桑蚕病害防治”、“大蚕饲养技术规程”等内容,并给村民发放灾后种养技术宣传资料。难得覃俊林这位老农艺师下村讲课,大家纷纷把灾后种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了出来。每一个问题,覃俊林都认真而耐心地作了解答。
为了让科技种养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覃俊林还进村入户,甚至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发放宣传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覃俊林仅在德胜镇赛平、上坪、新惠等6个村委发放的灾后科技种养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
覃俊林的艰辛劳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受灾村民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村民们的高度赞誉。德胜镇上坪村上坪屯的村民卢进宝对笔者说:“老覃真是个好人啊,都50多岁的老人了,一连10多天呆在乡下,一天跑这个村那个屯的给我们传授种养技术,真够累的!要是没有他的帮助,我们真不懂得如何搞好灾后生产了!”
在采访中,覃俊林总是笑着说:“我是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因为我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成绩,我只是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而已。”
多朴实的一句话!我想,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也显英雄本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工作,那我们的社会就一定更加富裕更加文明和谐了。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