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03日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康景琳 王晋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0月28日,中青网、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大学生就业》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揭晓。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水界乡前沙城村村官郝新江榜上有名。“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着强者的歌,残疾打不垮,穷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他的生命一起成长,青春和新农村建设一同辉煌。”这是他的获奖评语。

  作为山西省惟一当选者,10月29日,本报专程采访了他。

  家境艰难立志改变命运

  当日下午,郝新江终于从北京回到朔州。

  身高1.70米的他,圆脸大眼,一说话就笑。他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这一路我的手机几次被你们记者打得欠费,我都不敢接电话了,长途加漫游啊。”

  25年前,郝新江出生在朔州市的一座小山村。3岁那年,他突发高烧。赤脚医生当作感冒来治疗,没想到这是可怕的脊髓灰质炎。一针退烧针打下去,腿开始乱摆,全身抽搐。当晚,郝新江腿软得无法站立。烧退了,后遗症却让他的左腿残疾。一直到9岁,他都只能软软地窝在妈妈怀里。

  9岁那年,爸爸攒了些钱,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个遍,带他来到太原做手术。几次手术过后,郝新江终于站了起来,蹒跚着走进了校园。

  整个小学时代,郝新江痛并快乐着。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却因身体残疾常年受到学校男生们欺侮。“我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我能做的只有忍受。”郝新江承认,这样的经历曾长时间给他的心灵带来阴影,但却没有妨碍他的学习成绩变得越来越优异。“后来被打惯了,也没啥阴影了,就想着要好好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上初中后,郝父在村里种地的收入,已无力供养3个儿子读书,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县城,靠电焊手艺四处打临工。为了赚到儿子们上学、治病的费用,郝父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拼命找活儿干。在郝新江的记忆中,父亲终年穿着油腻的工作服,身上伤口不断。

  郝新江上高二那年,父亲工作时,身旁的氮气瓶倒了,氮气涌出,双脚被迅速冷冻,脚上的皮肤一碰就落。这次工伤让郝父在家躺了半年,无法工作。郝家的生活更加艰苦了。“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总是缺钱。父母最发愁的事情就是借钱,为了我的病,为了我们哥仨的学费。”说起贫寒的家庭,郝新江的眼泪再也噙不住了,滚落下来,“还有比借钱更难的吗?”

  成绩优异考取大学生村官

  2003年,郝新江在高考时成绩优异,但为了省钱,他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大同大学,专业是应用数学。乐观、开朗的郝新江很快感染了同学们,大家一致选他当班长。接下来,他的职务越来越多:校学生会副主席、团总副书记,“我人生的发展,从大学开始真正起步了。”

  大学时代,郝新江不断获得诸如校特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做家教,发行报纸,大二开始,他的生活费已不再向家里伸手。2007年毕业时,他获得了山西省教育厅颁发的“2007年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毕业前夕,郝新江成功地与大同市左云县一所高级中学签约,担任高一数学教师。就在这时,全省范围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他毅然辞职,参加了朔州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考试。经过层层选拔,郝新江以平鲁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成为第二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

  2007年10月,郝新江来到平鲁区西水界乡前沙城村,担任村委副书记。这个村是2007年山西省确定的2000个重点推进村之一。“一个农民的儿子、一名残疾大学生、一名共产党员,究竟怎样才能走好人生之路?”郝新江笑着说,在学校时,他挺能倒腾,喜欢做生意,没想到现在却当起了“村官”。

  首先要熟悉村庄,了解村情。郝新江自小在农村生活,对眼前的农村生活自然感到熟悉。然而,也有令这位镀金回来的大学生村官不适应的地方。最不适应的,要数村里无处不在的狗。“这个村里养的狗太多,经常有十几条狗在后面跟着你。”郝新江说。由于腿脚不灵活,好几次他差点被狗咬了,“真是往死里怕呢。”后来,村民视野中的郝副书记,不论走到哪里,手里总拎着一根打狗棍。

  两个月后,郝新江发现村里有一项大事情需要办。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输出

  郝新江发现,村里有许多和他一样大的同龄人,终日无所事事,在家坐着。家人用不着他们种地,外出打工没门路,害怕受骗,干了活拿不到工钱。关心时政的郝新江敏锐地发现,这项工作必须好好做一做。“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省政府今年为老百姓办的10件实事的第9件。”

  一家走出一个人,几年后,最终会使家家有外出务工人员,形成带动一家,影响一片的脱贫效应。当村官一个月后,郝新江利用手中的资源,开始为村民寻找外出打工的机会。

  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大同大学。与成教院餐厅多次沟通后,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接收3名女服务员。“我选择这里是有目的的,校园环境纯洁简单,对第一次出远门的女孩子来说相对安全。”2007年11月18日,郝新江自掏腰包,带上3个十七八岁的村妞儿前往大同。3人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离开农村到大城市。“看着她们3人脸上的表情,我忽然感觉她们就像4年前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我,内心充满了期待、憧憬,以及对未来的所有美好愿望。”

  3个姑娘在大同大学的餐厅干得很好,每个月给家里寄回四五百元,还有大学生自愿教她们学电脑。

  今年2月,由郝新江率队,将村里的10名男女青年送至河北省廊坊市一家毛衣加工厂学技术。

  这两次劳务输出,也是郝新江此次入选十佳村官的核心理由。专家组认定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做出积极的努力。”“说实话,当村官刚一年,我还没有更多的业绩,与别的入选人相比,还差得很远。”采访过程中,郝新江不停地强调这一点,对于自己的其他工作,更是不愿多谈。“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生的方向由自己决定。即使是一朵残花,也要把芬芳全部献出。”这是郝新江,一个25岁残疾大学生村官的座右铭。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木偶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