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1月0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 坤 姜 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一顶斗笠、一件蓑衣、一根钢钎、一把踏犁、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开创普通农民由贫穷奔小康的历史新篇章。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大岭山屯党支部书记邹存亮带领大岭山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愚公移山精神,因地制宜在荒漠石岭中开山种桃树,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让昔日的荒山石岭变成了群众的“绿色银行”,也为恭城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增添了精神和物质上的现实典范。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由1992年不足200元到现在8000多元的神奇跨越。

  成绩卓著的邹存亮被荣誉包围着,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十七大代表、现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费村大岭山屯党支部书记。

  乱石山上种桃树

  “有女莫嫁大岭山,吃水也要打算盘,出门三步山坡陡,红薯包谷度三餐”,这首在当地人人皆知的歌谣就是邹存亮所在的大岭山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真实写照。

  尽管大岭山的石头山不利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但桃树却在这片山上生长得很好,山下其他屯的桃子怎么也比不过这山上栽的桃好看好吃。屯中零星的红花桃加起来虽然不足20亩,但由于品质好,每年都有商人上门求购。

  这满岭的石山是否就是祖宗留给村民致富的宝藏?有一定文化也到外面闯过世界的邹存亮将致富门路锁定在石山上的桃树上了。

  1992年,邹存亮联合几个同村的人一起种植桃树。次年,又红又大、品质优良的桃子挂满枝头,仅桃子收入每亩达上千元。他们的成功使全村人看到了希望。在邹存亮等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植红花桃的热潮。村民起早贪黑用钢钎、踏犁把嵌在石缝中的乱石一块块地撬出来,把石缝扩大成一个个的树坑,然后再挖来泥土,挑来农家肥填进坑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凭着一股不屈不挠的韧劲年年挖山不止,向石山要土地,向荒山要效益。有人计算过,在乱石坡开垦1亩果园,需要强劳力投工两个月至半年,撬出、搬移石头30-100吨,每种一棵桃树就要搬走一吨石头。几年来,邹存亮带领党员群众用原始、简单的工具——钢钎、踏镐开山种下1100多亩桃树,户均达到32亩。用十余年的时间,大岭山人硬是把一道道石缝扩成果坑,把荒石山岭变成了连片桃林,在一个个石窝里种下桃树的同时,也种下了新农村的希望。

  果子丰收了,由于销路问题,增产不增收是很多果农都面临过的难题,大岭山人也一度遭遇过这样的困境。邹存亮数度带领村中的青年,不畏艰辛,南下北上跑销售,千方百计想办法实现群众的经济效益。多年来,大江南北的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邹存亮也因此赢得了村民的广泛信任和尊重。

  科技之风满乡村

  作为一名现代农村青年党员,邹存亮始终知道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他时刻不忘多学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组织和带领全村群众积极参加县、乡科技培训,学习桃、李等水果种植技术,并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其他群众。

  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和群众的科技水平,增强致富本领,邹存亮自筹3万多元,配备了电脑、影碟机和大量农村党建、实用技术方面的碟片,成立了大岭山屯电教信息服务中心,并将碟片数量及内容明细表印发到各户,让农户根据季节和品种需要,照单点碟。村民通过上网和观看碟片,免费获取各种农情信息,掌握了第一手种植和市场信息资料,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养殖结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了群众的收入,科技成了村民致富的强有力后盾。

  村民邹存斌家种有8亩桃树,由于缺乏技术,8亩桃子一年产果不足1.5万公斤,不到别人产量的一半,邹存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与邹存斌一道对桃树低产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桃树进行合理修剪,并对桃树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同时按照碟片《桃类水果栽培技术管理》上介绍的技术进行种植管理,2008年他家的8亩桃子产量达2.5万多公斤。邹存亮自建立的电教信息服务中心,至今已为全屯农民解决种养难题300多个,仅此一项为村民增加收益十万多元。

  几年来,在邹存亮的带领下,全屯桃李总产量130万斤,人均有果达1万斤,仅水果收入一项人均收入就达5000多元。

  无私传技美名扬

  邹存亮依靠党的好政策,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带富了一群人、一个屯,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富裕,不满足于一个屯的发展。

  2007年10月,邹存亮被选为十七大代表。在恭城县委为他举行的送行会上,他说,我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带领和带动周边更多的人走上致富道路,实现党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我的最大心愿。

  长期以来,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果树生产管理经验,但他从不保守。多年来,他不仅为恭城广大果农提供无偿服务,还到湖南江永县及区内各县等地免费传授种桃技术。湖南江永县允山镇有一位叫李小勇的果农,种有8亩小满桃,由于不懂科学技术,所种桃树产量少、价格低。得知这一情况后,邹存亮主动到允山镇找到李小勇,向他传授技术,并从自家果园剪去接穗,免费为他嫁接。通过引进新的品种并进行科学管理,2005年,李小勇家水果收入达5万多元。2006年5月,湖南江永县钢山岭农场面积达600多亩的桃树发生病害,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地果农电话邀请邹存亮去现场诊断,当时正值邹存亮母亲胃病复发,病情严重,需要人照顾。但接到电话后,邹存亮还是一口答应下来。他让妻子照顾母亲,便匆匆赶赴江永。通过邹存亮的工作,钢山岭农场果树缺铁黄叶病、桃缩叶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场产量比2005年增加了15万公斤。他的无私传技,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木偶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