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08年度广西“科技种养能手”林日栋
1月15日,从2009年广西科技活动周科技表彰大会上传来捷报,灵山县陆屋镇生态种植大户林日栋荣获2008年度全区“科技种养能手”称号,这是钦州市三位“科技种养能手”中的一位。林日栋,远近闻名,从下岗白手起家,到拥有上百万资产的老板,他的成功印证了一句话,那就是天道酬勤。
下岗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和许多人一样,1996年林日栋成为灵山县陆屋糖厂的下岗工人,但是下岗后的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对自己放弃,用他的一句话说“下岗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于是他就开始谋划着自己的致富经。经过分析梳理他在陆屋镇石龙水库旁承包了200多亩的甘蔗地,打算靠种植甘蔗发家致富。但是,在种植了两年的甘蔗后,他发现种植甘蔗还不能让自己的理想尽情发挥。于是,他又开始重新谋划,通过朋友介绍、报纸、电视、杂志等手段收集各类致富新信息。然后认真的分析和市场调查,他逐步了解国内外市场对茶叶的需求,他毅然决定把种植甘蔗变成种植茶叶,并从原计划种植甘蔗的200亩土地中划出80亩的土地种植茶树。刚开始,他对茶叶种植一无所知,遇到了不少挫折,但是在挫折面前他没有屈服,硬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一边生产一边学习,逐步掌握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一套种植技术,种植经验不断丰富。
经过几年的种植经营管理,他的80多亩茶园便开始了正常运作,干茶的数量也在逐年提高,在赚了一笔笔的“清茶钱”后,他发现如果只是种植而没有深加工打出品牌,那发展也会像之前种植甘蔗一样效益不大。为使采摘下来的鲜茶叶及时得到加工,确保茶叶品质,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革命”,开始修建茶叶加工厂房,购置了柴油机、名优茶制茶机和抽水等设备,并亲自外出跑销路。在茶叶的种植环节中,从种茶到施肥再到采茶,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形成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生产。
几年来,凭着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勤于钻研的精神,他广泛推广他种植的福云六号、福安大白2个茶种,通过努力,他的茶叶种植发展到了今天的600亩。随着茶叶种植基地的进一步扩大,他每年的茶叶生产也逐渐的增大,并初步形成了茶叶种植生产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化、科学化的现代种植大茶园,一举成为每年可提供12万公斤干茶的原料基地,通过加工采制出来的“碧螺春”、“毛峰”、“曲毫”等品牌远销武汉、安徽、湖南等省。
瞄准市场培植生态茶园
伴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不断增多,加上消费群体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意识的增强,生态绿色无公害茶成了现在消费群体的新需求,加上许多地方也在开始发展茶叶种植,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为了增强竞争力,2006年,他大胆改变了茶的种植模式,把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始转变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生态茶,并采用在每个茶区周围种植玉兰树;在茶树下种植樊草、牛筋草等草种;采用鸡粪等有机肥培育“有机绿茶”。在每年12月喷洒石硫合剂进行封园、对茶区周围的杂物开展清场,有效地消除茶园的虫害,降低农残等管理和培育手段,进一步提高了茶叶质量安全和茶产业竞争力。经过三年来的改造和培养,培植了一片生态茶园。今年,为了进一步推广、扩大自己的全绿色无公害生态茶,以及增强抵御金融风暴的冲击,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与正久茶业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改变了以前自种-自制-自销的作坊经营模式,代之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分工合作模式,茶园作为与正久茶业合作的品牌基地,为公司提供优质茶源。
林日栋富了不忘大伙,谁有困难就帮谁,这些年来他主动帮助弱势农民共同致富。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周边群众也纷纷建起了一个个小茶园,在陆屋镇石龙水库旁就办有茶园90亩,其中去年种植52亩,今年种植38亩,品种均是优质福云6号,目前长势不错,预计今年开春即可开采茶青。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