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梁尚明 赵积亮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08年10月11日,临桂县会仙镇竹陂村的粟发成和妻子在自己的铺子里忙得不可开交,两人身上虽然沾满了棉絮,像个雪人,但一个上午下来,他们夫妻两人已弹好了两床棉被。

  “弹棉花这活虽然比较脏,也很要体力,但一个冬季下来,收入还算过得去。”“弹棉郎”粟发成一边将雪白松软的棉胎抬上电动磨床,一边说。

  临桂县会仙镇的竹陂村及周边的双山、印山这几个村子,是有名的弹棉花村。一般从农历的8月开始,村民们在收完晚稻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弹棉花的工具,陆陆续续外出弹棉花,直到农历12月底回家过年。4个月的时间,每家一般都有4000—5000元收入,而一些弹棉花大户,一个冬季下来,甚至会有1万到2万元的收入。

  已有200多年的传统工艺

  “我们村弹棉花的历史,据老一辈人讲是从清朝的嘉庆皇帝那时做起,应该有200多年了吧。”在竹陂村,刚从田里做完农活回到家的粟成刚说,“我今年57岁了,从19岁开始学弹棉花,3年前才歇手,这棉花一弹就25年。”说起弹棉花,粟成刚滔滔不绝。

  竹陂村120多户,家家都有一套弹棉花工具,人人都会弹棉花。所谓弹棉花,其实就是弹棉胎。村民们将一捆捆去籽后的棉花,用弦弓来弹松弹软,然后网上丝线,用磨盘压紧压实,一床柔软暖和的棉胎便弹好了。一般也有用旧棉胎通过弹松重新翻新加工的。

  “弹棉花的主要工具是一把弹花弓,一个磨,这弓和磨都是很有讲究的。”粟发刚把已废弃在杂物房里的弓和磨盘重新搬出来,放在堂屋里。“这个弓的弦,必须要用黄牛的脚筋来做,磨盘一般都是用乌桕树。”乌桕树因为比较重,而且树身横截面上布满细细的小孔,这样就容易将弹得松软的棉絮压紧成型。

  “弹棉花工序不是很多,但弹和磨最关键。”据粟成刚介绍说,弹棉花的第一道工序是车棉,即将成捆的新棉花或硬实的旧棉胎打碎。第二道工序是松花,“弹棉郎”左手拿弹花弓,右手拿一个小木槌,将弓放在棉花上,用木槌敲打弓弦,在敲击之下,弓弦发出“嘭嘭,啪啪,嘭嘭啪啪”有节奏的声音,不断地敲打下,棉花越来越蓬松。这是一个精细活,不细细地弹,棉花就不会软和,一床棉被,仅弹这一环节就要2个小时左右。

  第三道工序是铺线、铺棉花,即将弹好的棉絮层层铺叠,然后用纱线纵横交错布成网状固定好,这样一床棉胎便基本成型了。第四道工序是磨棉,就是用一个直径60厘米左右的木制圆盘,在棉胎上反复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这一环节做不好,网纱和棉絮之间,棉层与棉层之间就会结合不紧,用一段时间后,棉胎就会东一团、西一团,容易散。

  村民的主要收入

  “我们养家糊口就靠弹棉花了。”点上一支烟,粟成刚缓缓地说。每年冬季,竹陂村的村民外出弹棉花,可以挣回一年的家庭花销。粟成刚共有兄弟姐妹6人,当时一家人的吃饭及日常开销,就是靠父亲的一把弹花弓弹出来的。

  以前在农村,村里规定每10户人家,只准一家人外出弹棉花,而且所得的大部分必须交回队里算工分,弹一床棉胎,自己只能得到1元左右。“但在当时这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所以家家都想抢着去。”当时粟成刚的邻居因为有4个劳动力,每年都可以有一个人外出弹棉花,年底总有四、五百元的收入,成为村里的富裕户,很是让村民们羡慕。

  “改革开放后村民可以自由出去弹棉花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冬季,村里根本看不到什么人,大都出去弹棉花了。”竹陂村“弹棉郎”的足迹遍布广西的大部分市县,通过弹棉花,村民们盖了房,娶上了媳妇,买上了摩托车。

  “我的房子就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就是弹棉花‘弹’出来的。”粟成刚指了指堂屋,笑着说。

  电动机械逐渐取代了手工

  “因为用上了机械,体力活没以前重,弹棉花的效率高多了,也更容易学了。”已在会仙街上开了11年弹棉花铺子的李重阳说。今年43岁的李重阳从15岁时就始学弹棉花了,“以前弹棉花,全是手工,很费力。”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竹陂村民们对弹棉花手艺艰辛的一种形象的比喻。

  弹棉花的工艺不算复杂,但是非常辛苦。首先是车棉这一工序,村民们将成捆的棉花要用搅棉机将棉花撕碎,这一工序主要就是靠“弹棉郎”的双脚通过用力作蹬踏动作来完成,很累。“19岁那年,我刚学弹棉花,第一次踩车棉机时,真是吃不消,才做了几天,就得回家,差不多休息了半个月才回去。”说起当时的情景,粟成刚很有点不好意思。

  除了体力外,弹棉花也是一项烟尘特别大的活,弹棉郎手拿棉花弓,一床被子做下来,“弹棉郎”戴的口罩嘴和鼻孔的地方就黑黑的,头发上眉毛上都挂满被打散的细细的棉花,自己也变成了雪人,若是逢上天气热,还不能开风扇,否则棉絮满天飞,一斤棉花可能只剩半斤。只能打赤膊,任汗水涔涔而下,那种辛苦更是常人难以体会。

  因为弹棉花的工作环境不好,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不愿意从事这一行当。“我有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愿意弹棉花,都在外面打工。”粟成刚说,“前几年,我的小孩也不让我弹棉花了,就让我在家带小孙子。”

  近几年,村民也逐渐改变观念,弹棉花的工具也大部分换成了电动工具。除了铺线、铺棉絮这工序,其他工序都实现了电动机械化。电动工具的广泛使用,给这个古老的传统手艺带来了很多新变化。

  “不用弹花弓和磨盘,弹棉花基本不用教。以前要弹好一床棉胎,至少要4个小时,现在个把小时就搞好。”李重阳说,“现在比以前轻松多了,收入也好一点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木偶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