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到钦北区小董镇那料村采访时了解到,有一位在家门口种植蘑菇的种植大户杨坚,她是该村读大学毕业后第一个自愿回家务农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女秀才。这个二十刚出头、其貌不扬的农家女孩,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自尊自立自强,用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种植凤尾菇,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了大学生精彩的别样人生。
回到最需要自己的家乡
那料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杨坚的家庭也不富裕。父亲是村里的小学老师,母亲在家务农,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妹妹。从小,杨坚就懂得了吃苦耐劳,勇敢坚强。2000年杨坚考上广西大学农学院,全家人都为她高兴,父母更是希望她从此跳出农门,离开贫困的家乡。临近毕业时,杨坚联系到城里的一家企业,准备毕业后去上班,可是,杨坚所学的是园艺专业,接触最多的也是农作物的科学知识,在企业里,她的知识可派不上用场,这使她感到了极大的失落。
2004年 “五一”假期,杨坚回家度假,碰见小学的一位恩师,问起联系工作的情况,恩师十分惋惜,感叹道:“我们贫困的家乡多么需要像你这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啊!回来多好。”恩师的话在杨坚的内心掀起了波澜,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一边是家乡父老的呼唤,到底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就业之路呢?连续两个月,杨坚都在想这个问题,恩师的话时时响在耳边。终于,她下定决心回农村去,回到最需要她的地方去。
用自己的知识闯出一条路
辛辛苦苦读了几年大学,又回到家里种田,兄弟姐妹极力反对不说,父母更是苦口婆心地劝导,旁人的风言风语接踵而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让杨坚始料不及,她对未来产生了迷茫,曾一度想到广东打工。可是想起当初自己的决定,杨坚又坚定了信心。经过一翻调查和思考,她了解到目前周围乡镇都没有人种植凤尾菇,人们却十分爱吃,市场前景很好,而那料村长期缺水,大片农田成了旱田,用旱田栽培凤尾菇可是一条生财之道,也正好发挥自己的专长。于是她说服了家人,在自家七分旱田里搭起了大棚,开始栽培蘑菇。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闯出一条路来,让父老乡亲们明白,大学生回家种田一样有出息。
杨坚避开旁人的异样目光,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护理7分地凤尾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由于实践经验少,所种的凤尾菇长势较慢,形状不饱满,在市场卖得的价钱较低,不到两块钱一公斤,种植第一批就亏了6000多元,这让杨坚难过得急掉眼泪,自己的辛苦没什么,却害得家里更清苦了。吃一堑长一智,杨坚知道蛮干不行,不干也不行,自己没有退路。于是就买了大量关于种植凤尾菇的书籍翻阅,边学边种,碰到自己解不开的问题就打电话到大学里问老师,问不明白的时候还带着样品跑到大学里当面向老师请教,并多次到外地去参观学习。每次下地,杨坚总带着一个小本本,仔细做笔记。她知道在学校学的多是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成长。
2004年,我市大力实施“城乡联谊、三级联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活动,那料村成为市里的第一批扶贫对象,该村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杨坚的事迹受到了市、区、镇驻村工作队的重视,也给予她许多的引导和关怀,令她信心倍增。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杨坚逐渐熟悉凤尾菇的熟料简式栽培方法,以木糠为原材料,糠、石膏、石灰、少量糖为辅料进行本料装袋、灭菌、接种等小批量生产,在十几平方米的小薄膜棚里能容纳八百多袋菌袋,产量很高,效益也提上来了。杨坚成功了,2006年,她扩大种植规模,一下子发展了3亩旱田,投放的品种更多了,采取种植、生产、销售菌种一条龙的服务,年收入3万元以上,成为该村里发展经济的年轻能手。周围的人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人们改变了大学生回家种田没出息的看法,杨坚和她的蘑菇棚成为村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并亲切地称她为村里的女秀才。
科学致富的路没有尽头
成功的喜悦让杨坚在田野上渐渐地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2005年底,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杨坚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她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技术,带领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这也是当初她决定回家务农的初衷。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周边已有一些农户开始种植蘑菇并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杨坚还嫌做得远远不够,她说:“那料村还是扶贫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还相对落后,原来路不通、桥不通、水不通,自市里进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后,村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桥修好了、路通了、村民们用上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沼气,这是一个很好机遇,我准备成立一个凤尾菇种植协会,把规模扩大,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