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酷网上有这样一个时长6分半钟的简历视频,一位表情淡定却自信满满的小伙子侃侃而谈,人生经历与理想从中可见一斑。他叫郭炜靖,广西城市职业学院2008届毕业生,同年9月被选聘到南宁横县马山乡克安村担任村委主任助理。凭着一股年轻人锐意进取的闯劲和一份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这位24岁的年轻小伙子以农村建设为支点,用自己的智慧奏响了一曲青春的悦耳华章。
脚踏实地做好参谋和助手
200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郭炜靖到克安村以来,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做好参谋和助手的工作,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据悉,五个月来,他协助村两委先后到有关单位争取修建了苏塘村灯光球场,做好苏塘村长达两公里的村级公路建设的后勤工作,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协调村委和南宁市源岳贸易有限公司安装了自来水工程,使该公司职工和周边群众有了清洁卫生的饮用水;与村干部们一起铺设了村务公开栏前的水泥地板、在村委大院两边的花圃移植了小树苗,改善了村务公开和村两委的办公环境;帮助村里的工艺编织企业联系订单和发展肉鸽养殖产业等。
为了积极探索克安村建设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拓展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内涵,郭炜靖深入村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研,重点围绕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了《横县马山乡克安村村情调研报告》、《克安村基层党组织现状》、《马山乡克安村科学发展三年规划》、《广阔农村,大有作为》、《我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几点体会》等数万字的文字材料,为上级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信息。
“该同志到村以来,认真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法律水平,坚定为农村服务的信念,坚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履行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应尽的义务。”克安村相关负责人给予郭炜靖如是评价。
敢为人先连创“四个第一”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或许在各类词汇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勇士”一词已不再时髦,但一连开创了“四个第一”的郭炜靖确有令人钦佩之处。
郭炜靖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闲余时间变多了。但是由于村里的文体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一度滞后,村民的业余生活难以得到充实。他认识到,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才是全村今后发展的根本保证,于是他郑重地向村两委提出以“文化强村”战略带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
思路通过后,郭炜靖首先筹划实施克安村“农家书屋”工程,他联系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宁波教育系统图书馆等单位以及广西作家邓永隆、黄家传等,目前已从社会上筹集书籍2000多册。他还创办了南宁首家村级网站——克安村网、广西首份村级报纸——《克安村报》,并建立了横县首个外出务工者QQ群和国内首个村级网络祭奠平台。
另外,他协助村两委申请建设了苏塘村灯光球场、完善了克安村人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有关机制、利用手机短信宣传征兵与党建信息、做好党务村务公开工作、主持苏塘村申报县级文明村工作、积极宣传《村规民约》和“城乡清洁工程”,开展“文明庭院”创建活动等。
据悉,“文化强村”的战略既带动了横县马山乡克安村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成为克安村反映和谐新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横县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兼任《克安村报》总编辑、克安村网总编辑的郭炜靖,凭着一份“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正为克安村的发展不断做着新的尝试。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