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1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黄德隆 胡循锋 吕桂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见到黄统富时,他刚从带领群众扩种甘蔗的“火线”上下来,浑身是汗。身材魁梧的他,国字方脸,一头浓发,声洪语振,沉稳刚毅。

  宁明县那堪乡驮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统富,已连续当了20多年村“老总”,2008年荣获宁明县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崇左市富市先锋。年过六旬的他,多次萌生“引退”之意,可上级不同意,说有他在可高枕无忧;群众也不同意,说有他在心里踏实。

  为什么一个普通的村干部能让组织如此信任、群众如此爱戴?也许可以从那崭新的新村、满山的甘蔗、平坦的村道中找到答案。

  “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责任”

  三月的驮楼,春暖花开,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600亩甘蔗扩种任务重重地压到了黄统富肩上。

  一领来任务,黄统富便迅速定好扩种之策,包干、留种、供化肥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这时,遇到一个难题:找不到耕作的机子。季节不等人!黄统富干脆帮助联系担保,让村委副主任邓世恩赊购到一台耕作机,扩种难题迎刃而解。

  在黄统富心中,甘蔗扩种不只是任务,更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大事。2004年之前,村里曾有千亩土地丢荒。为了引导群众大种甘蔗,在黄统富的带领下,村里用集体林场发包款10万元和另外筹措的资金,修建起了全村所有屯的50多公里路网,直达每个种蔗山头,打破了交通瓶颈。此后,村里的种蔗面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高速增长,2009年到2010年榨季,全村入厂甘蔗达2万多吨。

  “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责任。”黄统富话语质朴,却掷地有声。

  黄统富还把目光投向松脂加工。驮楼村坐拥松林,松脂产量丰富,但长期以来,村民们都要肩挑马驮四处奔波去卖松脂。黄统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迅速筹集300万元资金,在村中建起了松香厂。现在,松香厂为当地群众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松香5000多吨,每年给当地群众带来380多万元收入,创税100多万元。2006年,他又引来70万元资金建起木材加工厂,工厂年产值达400万元,群众收入再增新源。

  “你有困难,我们哪能不帮啊”

  在驮楼村走访,可以听到许多黄统富扶难济困的感人事迹,村民们把他称为“及时雨”。

  “多亏黄书记当时借给我8000元钱,要不然孩子上大学真不知该怎么办了。”谈起2005年为女儿筹钱上学的难事,黄雪高大叔热泪盈眶。

  当时,黄统富刚办松香厂,资金周转还相当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答应预支黄雪高的松脂款,并安慰他不必太担心,这些钱可以在适当时候分期分批从松脂款中扣还。

  五保户陆梅盛对黄统富帮助自己修房子的事记忆犹新。2003年,陆梅盛的屋子因顶梁被虫蛀导致弯折,砖瓦块都砸到锅里了。黄统富知道后,立即组织几名村干部,拉来木头砖瓦,不到一天就把她的屋子修葺一新。正在陆梅盛不知如何感谢时,他对陆梅盛说:“你有困难,我们哪能不帮啊!”

  “村里要变好,必须做好基础建设”

  如今的驮楼村,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村中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通水通电,村民安居乐业……展现出一幅美好画卷。

  “村里要变好,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黄统富对驮楼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了然于胸。但在2003年之前,驮楼村的群众仍面临用水难问题,生活用水全靠行路肩挑,辛苦不说,吃到的水还不卫生。

  用水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便无从谈起。在不断完善“通路”“通电”两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黄统富向“通水”发起了冲锋。他多方奔走,终于从县扶贫办争取到了50万元资金,解决了资金投入的问题。为了找到自来水的合适水源,黄统富和村干部们分头上山,天天奔走于山岭间,终于在该村的叫暴屯高山上发现了一处很好的水源。

  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驮楼村全村11个屯终于都通了自来水。与此同时,平高小学的学生宿舍楼和村委会新办公楼也建起来了。

  “安好家,还要找好路子”

  “那些日子,黄书记一天到晚都在工地上忙碌。”回首灾后重建的艰难岁月,平高新村村民林海玲仍记忆犹新。

  2008年的那场特大洪灾把驮楼村的平高屯夷为平地。作为灾区当家人,黄统富责无旁贷地冲锋在前。灾情调查、建房登记、帮助贷款、采购材料、照顾低保……每一样都让黄统富倾注心血。历经数月奋战,96间新房在废墟上崛起。

  黄统富没有满足于此,“安好家了,还要找好路子。”他马不停蹄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入调研,最终根据平高新村位于山区中心、交通便利的情况,决定建一个农贸市场,既为村民提供经商的机会,又可以解决附近群众赶集路远的问题。

  为筹集平高市场的建设资金,黄统富创新思路,大胆盘活土地资源,以地生财,筹集了近80万元资金,顺利建成了占地56亩的平高市场,辐射周边群众1.2万人,成功探索出一条既可让灾民安居、又能获得长远发展的灾后重建新模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淡定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