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1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林涌泉 岳 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作为农民的儿子,莫兆钦至今依然心系这片故土。 

 
 
广西桂平市中沙镇上国新农村风貌。上图


 
广西桂平市中沙镇上国新农村风貌。 下图   

     虽然这不是故事真正的开篇,但我们的叙述,还是从这一封信开始。

  这是一封来自北京的贺信,信中一段是:“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您荣获全国‘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谨代表农业部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您表示诚挚祝贺!同时对您为‘三农’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孙政才”。

  全国共有一百人收到过这封来自国家农业部部长签发的贺信。依照笔画顺序,第80个收信人,就是广西源安堂药业的创始人和时任广西乡镇企业联合会会长——莫兆钦。

  我们所要讲述的故事,就围绕着这个名字而展开。

  一、灵药生自九重山

  在中国改革开放星火燎原的时代尚未真正来临之前,莫兆钦的身份,还只是一名山乡里普普通通的民办教师。

  和国人印象中所有的民办教师一样,单从外表,几乎没人能将这个未来获农业部表彰的人,从众多朴实无华的农民兄弟当中单独辨别出来。诸如知识、理念、抱负这些日后足以改变许多人命运的词汇,彼时也还只是莫兆钦心中尚待挖掘的矿藏。在机缘尚未来临之前,这些矿藏就如同满山遍野的草药岗松一样,滋萌于山野,绽吐于寂寥,只待一场迷津漫野的春雨去撩起大地的脉动,便能在一片血脉翕张的热土之上绽放出华耀天地的色泽与芬芳。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风生水起,蓄势待发的莫兆钦抓住了机缘。

  1980年秋天,桂平县上国村又迎来了一个罗汉果的丰收年。然而,尚未等乡亲们充分体味那份来源于丰年的喜悦,供销社因销路不畅而停止收购罗汉果的消息,就让所有人的心情都跌落到了冰点。每个人都明白,没有销路,满山遍野的罗汉果是不会自动化身为农药化肥以及孩子们来年的学费的。于是,那时作为村中罕见的“知识分子”的莫兆钦,在困境的催迫和乡人的期待下,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举动——

  用今天的话来说,莫兆钦当年所为,应当算做一次无师自通的“市场调查”。靠着卖掉家中一头猪得来的80元钱,莫兆钦跑玉林,走柳州,闯广东,探湖南……最终探听到了区内外各地饮料厂对罗汉果有大量的需求。于是,回到家乡,莫兆钦立刻着手为各地饮料厂大规模收购罗汉果。结果,莫兆钦在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年,陡然成了一个令人羡艳的“万元户”。

  那个年代,“敢想”的人会成为时代的受益者,而“敢干”的人则成为时代的缔造者。1982年,莫兆钦将购销罗汉果所得的积攒尽数投入,以大容山区盛产的罗汉果、野菊花、葫芦茶等天然资源为依托,倾其所有办起了大容山第一家乡镇企业——桂平大容山饮料厂。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老师办厂,信誉堂堂。清新的风味口感,加上可靠的产品质量,让莫兆钦的饮料厂第一年便实现高达16万元的利润。初试商海的“第一桶金”,让他看到了乡镇企业的前途与希望。于是,1984年莫兆钦把厂名更名为“大容山保健品厂”,而且立刻上马投产,当年即创税10万元,产值达到150万元,一举创出了在那个年代可谓令人惊羡的辉煌战绩。

  1987年,在市场经济大潮当中苏醒的中国大地,已经可以清晰地闻见商海搏杀的残酷与焦灼。那一年,从饮料转入蔗渣卫生纸制造的莫兆钦因原料成本的上涨而遭遇了“滑铁卢”。卫生纸原本便是门槛不高的低附加值产品,一味在成本和销售的环节上挣扎,终究也难有起色。逆境图存,必须独辟蹊径,而对于出路的探寻,则最终促成了莫兆钦事业乃至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莫兆钦的祖父是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多年的耳濡目染,也让莫兆钦练就了几成不俗造诣。困境中,他猛然想起当地特有的草药松岗对杀菌止痒有奇效,若将药液喷洒在卫生纸上,普普通通的卫生纸不就具备了医药用品的功用与价值?于是,在广西中医药研究所专家的支持下,中国第一代药用卫生纸在1988年研制成功!销路打开之后,一卡车卫生纸的利润从区区500元一跃升至了1万多元——有可为者,莫过于中医药。莫兆钦的“新大陆”,终于在山重水复的盘绕之后,为执着的寻觅者露出了一个清晰轮廓。

  如论杀菌除毒,大容山自是不乏灵药奇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妇科炎症、皮肤病、性病的医药产品更是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当优势与需求实现了理论上的连接,莫兆钦便义无反顾地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对一款新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当中——这款从大容山溪涧谷壑之间采撷而来的中草药调制成的药品,现在已家喻户晓,它的名字叫“肤阴洁”。

  故事的高潮,在这里才刚刚开始。

  二、鲲鹏直上震苍寰

  “肤阴洁”问世的故事,如若细细道来,实在是一言难尽。在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交接的两年间,莫兆钦变卖家产,四处借贷,耗资百万,足履四省,在与不计其数的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合作研发出成药之后,又在广州用两年的时间进行了临床试验。两年间,可谓夜夜睡棚户,餐餐啃窝头,前行皆陌路,佳节独乡愁。一往无前的意志,艰辛难言的付出,终于让莫兆钦的“肤阴洁”在1990年顺利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强力杀菌而无毒副作用的妇科良药,终得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头一年,蒂落瓜熟。

  当然,“肤阴洁”的成功问世,也只不过是莫兆钦第二次创业之战的开端。良药虽成,但欲在市场经济时代发扬光大,造福社会,就必须要跳出规模上的桎梏,在更大的舞台上扬帆弄潮,将自身的科技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莫兆钦而言却始终存在着一个难以突破的阻碍——乡镇企业在级别上达不到药品生产厂家的门槛,而这也就意味着“肤阴洁”无法作为药品而走向全国市场。

  所幸,“命运的转折”这样的奇迹,多数时候的确是为有所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心中有担当,行动有恒常,自会等到机遇之光眷顾你的那一天!

  199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作为广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当时自治区主要领导悉数出席。按照会议流程,莫兆钦在整个会期当中能够摊到5分钟的发言时间。而等轮到他发言时,莫兆钦抓住时机,慷慨陈词,直言了当时众多乡镇企业有能力开发自然资源,却因受制于政策所限而后劲乏力的现实。

  或许是意料之中,此言一出,当即引起了众多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同时更引起了在座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大家的默许下,莫兆钦的发言时限从5分钟幸运地被延长到了将近1个小时。而最让他感到振奋的是,在座自治区领导充分肯定了莫兆钦的成绩和思路,并亲自指示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肤阴洁”开机设厂的相关事宜。

  莫兆钦用10年换来了5分钟,用5分钟换来了1小时,接下来的时间,便是看这一小时将为他换来怎样的一番龙腾虎跃的光辉岁月了!

  1991年9月,自治区医药局行文批准原桂平县卫生保健厂更名为“广西源安堂制药厂”,并由自治区卫生厅颁予“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1992年1月,“肤阴洁”获得药品生产批文;同年12月28日,“广西源安堂制药厂”正式挂牌成立。

  十年磨一剑,今日终得把试君。

  莫兆钦的航船,终于驶出了曲肠九转的卡夫丁峡谷,在一望无际的大洋之上纵横驰骋。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莫兆钦的心中七分壮志三分珍惜。而这两种情感的共同结果,则是源安堂突飞猛进的发展脚步和先声夺人的发展势头——药厂初建,一期工程即是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颁行的GMP标准进行施工。首年创利税575万元之后,源安堂二、三期工程随之上马,一举实现了年产值10亿元的生产能力,为源安堂此后将近20年的辉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数年间,源安堂销售产值连年翻番,至新千年时已发展成为了一家拥有员工近千人的现代化制药企业。2001年,源安堂改制为有限公司,在采取更为务实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始终在坚持不懈地抓紧着生产技术的改造。2004年,源安堂顺利通过了国家GMP认证验收小组的验收,以此为标志,源安堂从而成为了一家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现代化制药企业。

  18年的艰苦创业,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的投入,没有欠下银行一分钱的不良贷款,源安堂依靠自身实力的积累而最终成长为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完善的机构设置、优秀的团队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准的原材料种植(GAP)和药品生产标准(GMP)、健全的营销网络,这一切,在让源安堂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同时,更使大容山成为了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向共同富裕的成功典范。

  起于草莽,达于天下;福泽桑梓,德播四方——源安堂,正是用自己飞扬的姿态,去真实地演绎了一幕沧海桑田的历史轮回。

  三、心系苍生儒者韵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那封农业部的表彰信上。

  共和国对莫兆钦的褒奖,被定义为“在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而改革开放30年,获得个人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不计其数,仅仅作为一个源安堂的创始人,莫兆钦是不足以承受得起“三农模范人物”的赞誉的。

  事实上,之所以对莫兆钦不吝于如此的赞许与肯定,国家和民族褒奖的并非只是他所创造出的财富,更是他胸中那一颗永远牵挂着农民的赤子之心。

  早在源安堂尚未脱胎成型之时,“办好一厂,带富一方,辐射一片”的豪言壮志便已然在莫兆钦的心中盘亘了多年。如今,源安堂这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营龙头企业,直接或间接为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达1万余个,同时还带动了包括科研、生产、原料种植、包装材料、广告营销、建筑运输等行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仅两次扩建厂房便为农民建筑队伍提供了超过1000万元的收入,而每年源安堂向药农支付的款项更达到3000多万元。可以说,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源安堂的的确确扮演好了福泽桑梓、富民兴乡的时代角色。无论是其成功的起源,还是其成功的结果,都首先是作为“达则兼济天下”这一共同富裕终极理想的实现手段而存在的。

  尽管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身价不菲的“成功人士”,但莫兆钦灵魂深处那份骨血相连的牵挂,依旧是属于养育他的乡村与土地,属于让他甘愿为之奉献毕生的“三农”事业。因此,在以源安堂的发展为契机,将厂址所在的上国村建设成为一个70%农民住进新楼房、宽带上网全免费、轿车总数达60多辆的“小康村”之余,莫兆钦对一切自己力所能及的家乡慈善事业出尽了百分之百的力气。在他的认知当中,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大概并无“分内分外”的区别,只要有付出的机会,便值得去付出。

  村中无路,莫兆钦牵头自捐7万,聚拢起近200万元的资金为村中修建起一条能够让人“足不沾泥”的水泥路;乡人无业,莫兆钦拿出100万元购买设备,引导乡人开办工厂,最终使100多人脱贫致富。听闻远在甘肃的革命老区村民饮水困难,他冒着黄土高原深秋的寒风亲赴当地出资打井30余口,解决了200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他组织职工生产出253多万元的药品送往灾区;2003年非典爆发,他更是在第一时间里向疫区卫生部门捐赠了价值百万元的消毒杀菌药品……广西,为源安堂而骄傲;源安堂,为莫兆钦而自豪。

  2008年5月12日14时,汶川蒙遭大难。仅仅3个小时后,身为武装部长的莫兆钦便组织起源安堂人民武装部一个班10人装着三卡车价值150多万元的药品率先奔赴灾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还看望了他们。他们在整个中国尚未从震惊和悲痛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将广西人的深情重义连同成卡车的源安堂药品一同奔向了中国那尚在失血的“伤口”……医者的灵魂,在残垣断壁之间光耀四野;儒者的大义,在举国同心之时走向永恒!

  医者的仁爱,儒者的节操,如若要对莫兆钦进行一次更完整的复述,那么我们还得加上一条“学者的睿智”——除了在关键时刻的勇毅,除了在艰难岁月的无私,教师出身的莫兆钦心中始终同样没有停止过对祖国和百姓的关注与思索。

  而莫兆钦思索的结晶,时常可以从各类国家级的学术论文集中被找到。而这些凝结着“学者之慧”与“赤子之情”的文字,总是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三农”二字之上。农民的增收,乡镇企业的复兴,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凡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之课题,莫兆钦都能提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用经年累月的实践与千锤百炼的思考而提炼出来的真知灼见。世之谓“商者言利,医者言愈,学者言意”,只是不知像莫兆钦这等“三教从来一贯通”的人物,应当作何归类?

  世之良药,发于幽谷之间,伏于崇岭之侧,朝饮涓流,暮尽雄山,感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其芳如兰,不以人不至而不香;其穗如松,不因年不惠而不丰。

  遇有良辰吉日,万物皆备于斯;因以草木之价,而医千金之躯,以四时之气,而成万世之名。

  莫兆钦,这个同样从山乡原野走来的农家汉子,与他所缔造的源安堂一样,生于天地,华于沃土,一如那些在神山沃野之间吐露萌芽的草药一般,用朴实无华的身躯,去造福这大千世界。最后再寻觅着根的脉络,家的方向,迎风化羽,润土无声。

  国有良材如是,乃知人间有情。

  有诗赞曰:

  良药发于九重山,

  一夜东风百花还;

  问君凭谁天下路,

  天风传语话源安。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