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28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郑彬昌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藤县藤州镇潭东村、礼秀村和塘步镇大罗村一带,人们对经常出现在田间高高大大、朴朴素素的黄羿铭最熟悉不过了,因为他戴着眼镜,农民们都称呼他“眼镜农民”。

  其实,黄羿铭是一名普通的育种技术员。前不久,因为他在育种方面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广西十佳农业专家”和自治区劳动模范。

  到南宁接受表彰回来的第二天,黄羿铭又忙开了,7时半钟,他和司机一道,把刚刚购买回来的两台种子精选机运往藤州镇礼秀村的晒场,这可是价值6万元的机器,他放心不下,亲自去装卸、确定安放位置。

  种子精选机是黄羿铭的宝贝,选种子就靠它们了。去年在选晚造水稻种子的时候,因为一些故障,借来的种子精选机坏了,无法运作,这可急坏了黄羿铭。为了保证水稻种子的质量,黄羿铭只好把剩下还没得精选的500多公斤水稻种子放弃不要,然后再到别的城市继续选种,这样花费了很多冤枉钱,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今年开春,利用水稻下插后的农闲时段,黄羿铭赶紧到南宁买了两台水稻种子精选机,有了它们,以后水稻选种就不用愁了。

  黄羿铭现在的工作准确说是指导帮助农民育种。每年初,黄羿铭都帮助藤县的一些农民租赁好水田,专门用于培育杂交水稻的种子,从浸种到收割,实行全程跟踪服务,进行技术指导,种子晒干了,再收购,农民一亩田一年有5000多元利润,一般一个人可以种6亩育种田,一年就有3万多元的利润收入。如今黄羿铭不用像当初那么忙了,也不必时时到育种现场,这些农民跟着黄羿铭育种已经20多年,都成技术员了。

  安顿好精选机后,黄羿铭来到了自己的水稻育种田。前天他刚给种苗撒了药,今天来看看效果怎么样,跟踪种苗用肥和用药后的效果,以便及时做调整和总结经验,这是他20年育种的习惯。

  黄羿铭随手拔了一条已经怀胎的水稻苗,剥开看了看说:“这条12天后就裂胎扬花。”说着又拔了一条,剥开看了看说:“这条10天后开始扬花,那时禾公还没有开花,不能结稻谷。”

  能够准确地知道水稻的扬花时间,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用药使母本和父本的花期一样,这对于黄羿铭来说是家常便饭。

  20年前,这对黄羿铭来说却是大难题,那时他刚刚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当时藤县正开始推广杂交水稻,但是,水稻种子的纯度还不到92%,离国家98%的纯度标准实在太远。必须种植杂交水稻,必须马上着手进行种子提纯,这是当时的政治任务,因为关系到全县几十万人的温饱问题。黄羿铭到农业局报到,椅子还没有坐暖,就被县委书记点名,专门负责种子提纯育种试验。黄羿铭虽然学的是植物遗传育种专业,但是那都是理论,对于如何操作,他一头雾水。

  黄羿铭想首先还是到试验田里看看。他发现当时使用的是传统的提纯方法三系测谱法,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只有黄羿铭与另外的一个技术员,用这个方法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人力去实施,也就根本无法达到要求的纯度。怎么办?黄羿铭与另外一个技术员一道想办法。经过反复的查资料和比对试验,黄羿铭采用了株行株系循环筛选法进行育种提纯,这样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和密度又能够提高效率。这次成功的喜悦后,他便与水稻育种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话间,黄羿铭双手按了一下膝盖,他得了风湿病,每逢潮湿天气,他的腿就会隐隐作痛。原来,刚开始工作时,每天一早黄羿铭就得到育种田里,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进行田间管理及育种选苗等劳作,在田里待上一会儿,整条裤子就被露水弄湿了,一年当中至少有5个月的时间会出现同样的情形,久而久之,他就落下了风湿的病根。

  天道酬勤,黄羿铭的付出有了很好的回报,他成功研究出多个科研成果,连续两届被自治区农业厅评为“广西十佳农业专家”,7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其中他与别人合作的《水稻新质型不育系Y华农A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4篇论文在省级以上的农业科技期刊发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淡定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