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去年春天,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土人,一个实实在在的基层干部,一个有血有肉的百姓贴心人,累倒在他深爱的工作岗位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年仅31岁。他就是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原所长韦寿增。
几天前,为了采编《韦寿增同志故事集》,我和县作协十多位会员一起,再次走进安宁乡、地州乡和靖那高速公路建设现场采访。此前,作为韦寿增事迹报告会的材料编撰组成员之一,我已多次去现场采访,可这次清明之行,我又有新的感受,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灵魂又一次得到了洗礼!
雨后的边陲小镇安宁,春意盎然,翠色欲滴,静谧而又温馨。站在国土所那间窄窄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墙上文件报表还在,韦寿增亲手绘制的安宁乡地质灾害分布图还在,而斯人已逝,化作春天里一抔春泥,守护那片蓬勃的柳绿;化作窗外那棵火红的木棉,守护心中那片净土。
在古庞村念定屯那片碧绿的示范果园里,鸟声啁啾,它们仿佛也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只是果园不语;在无数果农忙碌的身影中,我在努力寻找,寻找那个熟悉的背影,但我只看到果枝上丛丛簇簇的花苞,蜂争粉蕊,蝶影翩翩……我知道,他真的走了,大草帽、迷彩服还有他憨厚的笑脸已消失在古庞村民视线的尽头,却悄悄走进村民永恒的记忆深处。他为挂点村百姓引来清澈的山泉水,依然在村民的心中流淌;他点燃生态环保的沼气,那窜动着的蓝色火苗让村民生活得有滋有味,而青山更绿树木更葱茏……我明白了:春天里,只要快乐耕耘,播种信念,荒芜的岁月也会盛开希望的花朵,收获感恩和铭记。
在地州乡甘荷村甘下屯,面对一个国土所所长的老家,我们不忍心去描绘眼前的景象:一间残破、低矮、昏暗、黄土夯墙的老屋,屋顶上满是漏雨的窟窿,两侧山墙的泥巴早已脱落,到处是修修补补的破洞。土灶台上,放着一口铁锅,炉膛里火苗伴着浓烟舔着锅底,几只碗散落在简易碗柜上,蒙上一层火灰,堂屋里一台小小电视机是仅有的家电。就是这个家,依然住着韦寿增八十五岁的婆姆和八十四岁的爷爷,还有一个患病的妹妹……从年迈爷爷的哽咽中,从他患病妹妹忧郁的泪眼里,从乡亲和着涕泪的声声叹息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孝顺儿,一个好兄长,一个热心人。他曾用单薄的身子擎起这个家:他扛着一个笨重的爆米花炉,走村串户,一毛五毛地筹足了妹妹的学费;他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走于老家和单位之间,硬是没有落下一件工作;他身体力行,带领乡亲做好村里每项公益事业……他如此平凡,平凡得像春天里的一纤小草一脉绿叶,可他却不曾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一路烟雨,一路采访,一路感触,眼泪潸然,热血盈胸,情何以堪?在安德镇三南村,我们看到靖那高速公路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铲车、推土机和卡车往来穿梭,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震荡山谷。韦寿增曾四次丈量过的那块甘蔗地,已辗压成平整笔直的路基,而路基旁,一丛丛白色的野蔷薇在雨中格外醒目、肃静。触景生情,随行的一位同事已泣不成声,哽咽着为我们追忆起他和韦寿增生离死别的最后八个小时……就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句话,韦寿增永远地躺在风景秀美、稻菽丰茂的故乡土地上。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韦寿增走了,躺在木棉树下,埋在春天里。他一生在艰苦中守护,在感恩中付出,血脉里奔腾着责任和道义;他在喧嚣中放弃,在寂寞中坚守,心中流动着信仰的尊严和力量。
伫立雨中,任凭春雨洗涤浮躁疑虑的心灵,我多了一份感悟:那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要计较太多,索求太多!只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守住那块纯洁的精神家园,永葆淡泊清朗的心境,方才无愧于生命。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