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5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杨柳青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春天里,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让人多了几分哀怨和悲戚。噙着酸楚的清明泪,怀着崇敬而凝重的心绪,我走进了木棉绽放杜鹃啼血的清明,追寻一个逝者的生命足迹和人生价值。

  那是去年春天,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土人,一个实实在在的基层干部,一个有血有肉的百姓贴心人,累倒在他深爱的工作岗位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年仅31岁。他就是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原所长韦寿增。

  几天前,为了采编《韦寿增同志故事集》,我和县作协十多位会员一起,再次走进安宁乡、地州乡和靖那高速公路建设现场采访。此前,作为韦寿增事迹报告会的材料编撰组成员之一,我已多次去现场采访,可这次清明之行,我又有新的感受,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灵魂又一次得到了洗礼!

  雨后的边陲小镇安宁,春意盎然,翠色欲滴,静谧而又温馨。站在国土所那间窄窄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墙上文件报表还在,韦寿增亲手绘制的安宁乡地质灾害分布图还在,而斯人已逝,化作春天里一抔春泥,守护那片蓬勃的柳绿;化作窗外那棵火红的木棉,守护心中那片净土。

  在古庞村念定屯那片碧绿的示范果园里,鸟声啁啾,它们仿佛也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只是果园不语;在无数果农忙碌的身影中,我在努力寻找,寻找那个熟悉的背影,但我只看到果枝上丛丛簇簇的花苞,蜂争粉蕊,蝶影翩翩……我知道,他真的走了,大草帽、迷彩服还有他憨厚的笑脸已消失在古庞村民视线的尽头,却悄悄走进村民永恒的记忆深处。他为挂点村百姓引来清澈的山泉水,依然在村民的心中流淌;他点燃生态环保的沼气,那窜动着的蓝色火苗让村民生活得有滋有味,而青山更绿树木更葱茏……我明白了:春天里,只要快乐耕耘,播种信念,荒芜的岁月也会盛开希望的花朵,收获感恩和铭记。

  在地州乡甘荷村甘下屯,面对一个国土所所长的老家,我们不忍心去描绘眼前的景象:一间残破、低矮、昏暗、黄土夯墙的老屋,屋顶上满是漏雨的窟窿,两侧山墙的泥巴早已脱落,到处是修修补补的破洞。土灶台上,放着一口铁锅,炉膛里火苗伴着浓烟舔着锅底,几只碗散落在简易碗柜上,蒙上一层火灰,堂屋里一台小小电视机是仅有的家电。就是这个家,依然住着韦寿增八十五岁的婆姆和八十四岁的爷爷,还有一个患病的妹妹……从年迈爷爷的哽咽中,从他患病妹妹忧郁的泪眼里,从乡亲和着涕泪的声声叹息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孝顺儿,一个好兄长,一个热心人。他曾用单薄的身子擎起这个家:他扛着一个笨重的爆米花炉,走村串户,一毛五毛地筹足了妹妹的学费;他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奔走于老家和单位之间,硬是没有落下一件工作;他身体力行,带领乡亲做好村里每项公益事业……他如此平凡,平凡得像春天里的一纤小草一脉绿叶,可他却不曾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一路烟雨,一路采访,一路感触,眼泪潸然,热血盈胸,情何以堪?在安德镇三南村,我们看到靖那高速公路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铲车、推土机和卡车往来穿梭,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震荡山谷。韦寿增曾四次丈量过的那块甘蔗地,已辗压成平整笔直的路基,而路基旁,一丛丛白色的野蔷薇在雨中格外醒目、肃静。触景生情,随行的一位同事已泣不成声,哽咽着为我们追忆起他和韦寿增生离死别的最后八个小时……就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句话,韦寿增永远地躺在风景秀美、稻菽丰茂的故乡土地上。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韦寿增走了,躺在木棉树下,埋在春天里。他一生在艰苦中守护,在感恩中付出,血脉里奔腾着责任和道义;他在喧嚣中放弃,在寂寞中坚守,心中流动着信仰的尊严和力量。

  伫立雨中,任凭春雨洗涤浮躁疑虑的心灵,我多了一份感悟:那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要计较太多,索求太多!只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守住那块纯洁的精神家园,永葆淡泊清朗的心境,方才无愧于生命。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华域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