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凤莲(右)手把手教工人加工茶叶。 陈 坤 巫世学 韦玲琳/摄
口述人:莫凤莲
民 族:瑶族
身 份: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六段村委会主任
我1963年出生,1992年入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作为一名党员,我感谢党的培养。作为农村党员干部,看到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感到十分自豪。
去年,有个剧组到大瑶山拍《瑶山大剿匪》,我也因此得以深入了解了父辈们在解放前的生活状况。父母是普通百姓,无田无地,除了饥寒交迫,更让人心寒的是地主老财与土匪串通一气,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生命时常受到威胁。1952年解放后,家里分到了几亩水田旱地,还有一片山林,从此告别了饥饿的日子。我最庆幸的是还上了几年学,识了一些字。母亲说要在解放前,瑶山的女孩子哪有上学的机会。
1979年,对党、对我们村和我来说都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份。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向全国,党和政府开始为深处瑶山的六段村瑶族群众修路,我也在那一年结婚。修路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党和政府组织,大家踊跃投工投劳,开山辟路。两年后,村口的羊肠小道终成连通县城的宽阔坦途。以前,赶趟圩得走大半天,每次赶圩我们都是凌晨4时起床往山外走。到如今,村民们还有这个习惯,早早起床来到县城,逛一下清晨冷清的街道,等待圩日热闹的景象。
要致富,先修路。村里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当时刚够温饱的瑶族农民无力改变这一状况。是党和政府给千百年来世居于此的瑶族群众带来了福音,让肩挑马驮成为历史。路修通以后,山里的杉木、蘑菇等农副产品连通了外面的市场,瑶族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过。然而,由于没有技术不懂市场,大面积的山地始终没有给我们带来财富,富裕的生活离我们还是遥远。
为了帮助我们致富,1999年,镇政府送来了可种130亩的40多万株茶苗,免费分发给农户种植。当时,大多数人并没意识到茶叶能为我们带来财富,只有20多户领了茶树苗种植。随后,乡里又送来了免费肥料、培训;收购季节,镇里又从山外找来了收购商,第一批种茶的村民最早迈上了致富路,平均每亩纯收入近2000元,我就是其中之一。
见有赚头,村民们都跟着种茶,我也在2001年和另外3个姐妹合伙承包了200亩山地种茶。值得一说的是,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种植户享受了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大家都说是托了共产党的福。
茶树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销售一度成为难题,于是我们只好找镇领导反映情况。很快,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协调下,第一家茶叶加工厂来到我们村,解决了卖茶难题。如今,全村茶林扩大到2400亩,茶叶产量每年可达15万多公斤,茶叶加工厂有6家,茶叶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党和政府为我们修了路,又带领我们种植茶树,我们的生活步步高,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关怀。我家的茶叶正是顺着这条路走向山外,赚回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富裕生活。3个孩子也都顺着这条大道,走到外面的世界念书,还娶了山外的媳妇。
如今,只要在我们这个茶山瑶世代居住的瑶寨转转,就能感受到党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恩情:修缮一新的青砖碧瓦的吊脚楼群,漫山遍野的茶林,家家都有电视电话,不少村民和我一样买了小汽车,走上了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这份深情,我们无不铭记在心,只要党和政府号召的事情,我们无不积极响应。前年政府号召村里修篮球场、文艺舞台时,群众踊跃捐款,争先恐后投工投劳,因为大家深知,党和政府是为我们谋福利。我们村的文艺队和村民们正在排演瑶族同胞唱红歌的节目,到时候我们将穿上茶山瑶的服装,唱红歌,庆祝建党90周年。
( 陈 坤 巫世学 韦玲琳/实录)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