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1日 来源:防城港日报 作者:常华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防城港上思县江平村党支部书记王猛,今年53岁,高中文化,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做过电工、当过民兵排长、团支部书记,自办企业当过厂长。在工作中,王猛兢兢业业,创先争优,积极发挥党员“双带”能力,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尽显身手,带领党员群众创新发展蔬菜种植新路子。在2011年村“两委”换届中,被党员群众一致推选为党支部书记,村民戏称其为从菜地里走出来的当家人。

  变通脑袋开新路

  王猛发现,村里种植蔬菜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但没能给村民带来什么大的收益,仅仅是补贴家用罢了。因为多年来,村里发展蔬菜种植,多以实行传统的“随行栽种”生产方式,栽种的蔬菜种类多但单产低、效益差,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怎样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把传统蔬菜种植做大做强呢?王猛绞尽了脑汁。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王猛开始有意无意地去收集各种有关规模化发展蔬菜种植方面的信息。通过报纸、电视、农家书屋、网络等多方网罗有关信息。终于,在一次观看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科技苑》中某地区发展蔬菜种植闯出致富路的故事后,王猛深受启发。理清发展思路后,王猛多次到县级部门挖掘“致富经”,决定从陆地蔬菜种植,到大棚蔬菜种植,不断改进种植方式入手,以“公司+支部+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种植。2010年6月,王猛的努力有了眉目,在县农业局的推介和帮助下,上思县农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对该村的气候、地理环境及土质特点进行了实地考察,选定在该村柳桥屯发展蔬菜种植。

  率先垂范敢先行

  他率先拿出自家的6亩土地,第一个扛起锄头到地里进行土地平整,开始了“公司+支部+农户”蔬菜种植莴苣的尝试。

  看到蓊蓊郁郁、长势良好的连片莴苣,村民们跃跃欲试。经王猛牵线搭桥,现已有包括党员在内的35户村民加入种植。为提高蔬菜单产,他积极联系县、镇农业专家到村给群众上课,到田间地头指导,实施标准无公害化种植。日前,村民们利用冬闲田种植的150多亩“飞桥莴苣一号”已开始收获,产品远销广东、南宁等地区,预计创收15万元。农村大舞台,菜地显身手。引领党员群众发展蔬菜种植并喜获成功,这让党员群众对王猛刮目相看。在2011年7月村“两委”换届中,王猛被党员群众一致推选为新一届村里的当家人。同年11月,江平村被列为“上思县创万元村党群共建示范工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蔬菜成了江平村的农业特色。现在,江平村发展蔬菜产业1000余亩,年产值2000余万元,仅蔬菜一项,人均收入可达2000多元。且该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160多户种植户发展“飞桥莴苣一号”等秋冬菜种植近2000亩,创产值4500万元,农户年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近2000元。

  克己奉公为百姓

  上任伊始,王猛就进一步推行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承诺制”、“便民服务代理制”等,建立了“农事村办综合服务室”,急群众所急、所想,搭建服务群众有效平台,点燃了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去年来,王猛负责全村3000多人养老保险任务,为最大范围地保证老年居民能享受养老补贴,王猛向领导建议延长缴费时间,并亲自走屯进户动员群众自觉缴纳养老保险金。今年上半年,在工作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王猛不叫苦、不喊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居民养老保险收缴费工作,为尽快完成镇下达的目标,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安排部署收缴费事宜,采取“两委”班子分片包干,支书统筹安排,任务分解到人,措施一出,果然取得很好战绩,目前为止,江平村已经上缴养老保险金900多人,排在全镇前列。同时,他还为4150名村民办理了新农合,750人办理了新农保,24户申请了农村低保,5户困难农户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指标,真正保障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深受群众好评,都说他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在县万山(进城)大道2500亩的征地工作中,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配合有关部门,以大局为重,克服种种困难和阻挠,从村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宣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说服群众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贡献,经多方争取和沟通,为村民落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带领乡亲奔小康

  王猛自己带头致富,同时也热心帮助村民共同致富。他动员乡亲们或者加入种植“飞桥莴苣一号”或者找一份工作谋一份职业。通过自己和亲朋好友的关系,他给乡亲们介绍工作,年轻的就到上上糖厂、华润水泥厂等工作;上了年纪就留在家附近,给农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砍、种甘蔗,既解决公司用工问题,又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前路很长,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王猛深感担子很重,他说,“村官虽小,责任很重!既然选择了,我会不断地努力,为加快建设富裕和谐新江平做出应有的贡献。”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一名村干部的肺腑心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