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角度来看,周怀营的办学之路似乎有违“传统”。
事实上,在大学精神缺失的当下,“大师之谓,非大楼之谓”的办学理念一再被人们提起。但不可否认的是,周怀营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确实走出了一条“鱼和熊掌”兼得的道路。
周怀营曾不止一次地阐述自己的责任:大学校长,首要任务乃办好学校。所以,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大师”的渴求。他“五顾茅庐”邀孙家栋院士出任桂电名誉校长的故事,早已在教育界传为佳话。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如今的桂电已成为广西的聚才“高地”,2006年至今已成功引进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100多人。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周怀营的“大楼之谓”源于对人才和学生的重视,“创造适宜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良好的硬件设施必不可少。”为建设与桂林山水完美融合的新的人文校园,周怀营专门邀请同济大学设计院对桂电花江新校区的建设规划进行恢复性调整。目前,规划面积6000多亩的花江校区已初具规模,可容纳学生3万多人。
打造科技“梦之队”
“缺乏‘大师’级科研人员和团队的大学,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大学。”周怀营说,要追赶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关键是要尽快建立起一支拥有一定数量国内外一流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上任伊始,周怀营就一直胸怀打造桂电科技“梦之队”的梦想。
“在吸引人才的政策和待遇方面,桂电比起其他高校不占优势。”但周怀营有自己的理解,桂电地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拥有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还有桂电人用感情求贤、事业求贤的真心诚意。
作为桂电校长,周怀营称自己甘愿做引进人才的“后勤部长”,尽量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只要人才进入桂电,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给他们搭建崭露头角的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孙家栋院士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周怀营先后5次专程赴北京邀请孙老出任桂电名誉校长,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孙院士被他的诚心所感动,2009年初正式出任桂电名誉校长。在孙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桂电进入北斗导航研究领域,承担起相关导航定位技术项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在桂电设立了CASC奖学金。
2009年,当得知广西准备实施高层次人才开发项目——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制度后,周怀营就开始四处奔走、广泛联络领军高端人才。经过努力,桂电共引进3名广西八桂学者和1名广西特聘专家,引进高层人才总数居广西高校之首。
饶光辉,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他作为八桂学者来到桂电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科研团队成功打造自治区科技厅“稀土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创新团队。正如他所说,“之所以选择桂电,是周校长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
同样,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孙立贤和“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廖桂生作为八桂学者,荷兰飞利浦公司杨道国作为广西特聘专家,亦是受到周怀营的影响而加盟桂电。
一个人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动一个学院,这样的事例,在桂电不算新奇。在人才团队的引进上,周怀营更是“不遗余力”,已成功引进陈真诚的生物医学、韩飞雪的橡胶材料加工等团队。
除了“外引”,桂电还“内培”孵化科研人才。
2006年,桂电出台系列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博士后学位,现有200多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博士后学位,学校仅正高职称教师数量就增加到190多名,博士数量更是增加3倍多,达到260多名,为学校申博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园旧貌“焕新颜”
“要建设品牌高校,除了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楼’,桂电要建设一个与桂林山水完美融合的人文校园。”桂电前身是桂林机械专科学校,上世纪60年代建校。周校长的目标是将桂电建设成为一所电子信息类学科特色优势突出、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社会声誉好、充满生机活力、区域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高水平大学。
为建设“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现代化大学,周怀营十分重视花江新校区建设,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筹得数亿元建设资金。
经过近5年大建设,现在地处桂林尧山风景区的花江校区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整个校园山环水绕、风光旖旎、人文环境优雅,新校区内号称“中国南方高校最大图书馆”已落成,并成为桂电的标志性建筑。
短短几年,桂电校园建筑面积由30万平方米扩展到100多万平方米,在校学生增长到3.2万人,年全口径科研经费增长到1亿元以上。
新校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带动了办学层次的腾飞。2008年,桂电实现“省部共建”,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自治区政府共建高校,也是广西重点建设大学。2009年,桂电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MBA培养单位。
“高校不仅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基础科学方面的人才,更要培养改革开放急需的实用性人才,这样的学校才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周怀营一直倡导学以致用、经邦济世的办学理念。
正是源于这种办学理念,桂电从2009级开始,以通信工程等11个电子信息类专业为改革试点,实施了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
改革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桂电先后获得5个国家特色专业、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5年来,该校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奖励1140多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120多项。
在通信、电子测量、机电等传统优势专业方面,桂电从课程设计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车间、车床的动手能力,并设立了创新实践基地,多年来学生初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5%左右。
服务地方“显本色”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其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桂电必须牢固树立以贡献求发展的思路。”谈到未来的道路,周怀营吐露心声:积极融入地方,把“服务”这篇文章扎实地写在广西这片热土上,这样才能实现超常规发展。
这几年,周怀营带领并指导科研人员承担广西千亿元产业、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目前,桂电承担有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6个产业近30个项目,承担数量和产业领域均名列广西高校前茅。近5年来,桂电共承担省部级科研基金、科技攻关项目等地方政府项目358项,横向科研项目655项,横向科研经费超过两亿元。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桂电还与广西右江矿务局等3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中心,与玉柴、柳工等5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数亿元科研合作协议,与区内100多家中小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取得了诸多领先成果。
由桂电与右江矿务局联合研发的“TVLF-探地仪”项目,较好地解决了井下安全生产问题,在2011年合山煤矿事故救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技术已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此外,桂电开发的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审统计系统,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并发文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研发的医药价格信息网系统,已在广西医药企业全面推广,现向全国医药企业开放使用。
“服务好地方,没有一流的科研平台是不行的。”2008年,全国惟一一个依托高校承建的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广西分中心落户桂电,广西仅有的两个大学科技园之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也于2009年获批建设。此外,桂电还获得了10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等一批科研平台建设。
为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周怀营的倡导下,桂电还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选派不少于5名科技特派员到区内大型企业、5名科技骨干到地方政府科技部门挂职,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工作。2010年桂电加大服务力度,专门派出30多名科技特派员和骨干,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星云大师邕城纵古论今谈梦想:“看见梦想的力量”
“梦要有行动,把自己的条件用起来,梦才会成长。”10月22日,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受邀在广西人民会堂举行“看见梦想的力量”主题演讲,现场座无虚席,聆听大师演讲,分享人生智慧。 【详细】
台湾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在广西开幕
台湾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21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展出大师约120件墨宝。广西文化、艺术、书法、宗教等各界嘉宾500多人出席观展。 【详细】
龙州壮语译制的《天琴》《变形金刚4》《分手大师》等影片将陆续放映
第四届陆路东盟国际商务文化节“东盟国际城”电影文化周活动9月17日在市人民会堂正式启动。这是我市首次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陆路东盟国际商务文化节期间举行的电影文化周。期间,龙州壮语译制的《天琴》、《变形金刚4》、《分手大师》等影片将陆续放映,市民可观赏到高 【详细】
2011年以来广西建成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5月6日,记者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自2011年以来,广西已为高技能领军人才向国家申报并建立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