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周仕兴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李前峰挑着担子行走在巡医的山路上。 黄家兴/摄
 

  名字,曾成为李前峰的“烦恼”。上小学时,遇到困难,伙伴就起哄,李前峰,你是“前锋”,你先冲。

  李前峰笑笑,冲就冲。

  一语应验。凡事冲在前,成了李前峰此后的人生信条。

  2003年,李前峰从卫校毕业。同学们正忙着找“铁饭碗”,他又创了先,回到村里,开起诊所。

  同学不解。李前峰自有理。

  李前峰出生医生世家,祖上4代从医,他打小随长辈进山巡诊,百姓疾苦,刻骨铭心,感同身受。

  横县六景镇大浪村,2300多人,散居大山深坳,方圆数十公里。过去,无诊所,没村医,山路崎岖遥远,村民出山看病,太难。有的重病患者,抬到半路,撒手人寰。

  终于,大山迎来了李前峰。

  一间瓦房,10余平方米,既是诊室,也是住所。

  村医李前峰,就这样开启了他的行医生涯。

  每天,他穿着一双拖鞋,一根扁担,一头挑药箱,一头挑干粮,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为乡亲们治疗疾病;山路坎坷,摔爬滚打,家常便饭;蛇蝎伏击,不足为奇。

  一挑,就是10年。

  一走,就走烂100多双拖鞋。

  山路难行,李前峰咬咬牙,便爬了过去。

  但他最头疼的,是改变村民的观念。男医生给女人看病,被怀疑“耍流氓”;给小孩接种疫苗,担心今后不能生育。

  无奈。李前峰挨家挨户,磨破嘴皮,说情讲理。

  想尽办法,李前峰先给自己孩子打疫苗,让大家放心;为避免与女人肢体接触,他刻苦钻研中医把脉诊疗术。

  群众眼睛,自是雪亮。久而久之,大伙予以信任,纷纷前来寻诊;如有急病,就电话求助。

  电话铃一响,挑担就出发,成了李前峰10年工作生活的主旋律。他时常半夜出诊,天亮才归。不管炎炎夏日,抑或数九寒冬,风雨无阻,有求必应。

  村民感言:李前峰的电话,就是咱村的“120”。

  李前峰戏说:村民的电话,就是我冲锋的号角。

  有的村民经济条件不好,找李前峰看病抓药,只好先赊账。10年间,救过多少人,赊过多少账,他已记不清;欠账超过一段时间,便自动删除。

  李前峰说,钱乃身外之物,百姓健康就是我的生命。

  用生命守护生命,李前峰身体力行。

  10年来,因为他的坚守,医改之花在深山绽放,群众看病不再难、不再贵,健康意识亦大为增强。

  然而,造化弄人。

  2008年5月,李前峰患上了尿毒症。

  拿到化验单,他傻坐地上,一言不发。

  良久,他把单子揣在怀里,回家;同时,写了另一张单子,给妻子。

  那,是一纸《离婚协议书》。

  妻子恼火。问,你,搞什么名堂?!

  李前峰哽咽,我的生命没多久了,你还年轻,不能跟着我一辈子受拖累,早离开,早解脱……

  责怪,止于心疼。

  妻子把丈夫搂在怀里,泪如雨下。夫妻俩唠了一夜,唠等待他看病的村民,唠还年幼的孩子,唠一起吃苦的幸福。

  擦掉眼泪,妻子说,下辈子我还嫁给你。

  擦干眼泪,李前峰一家,踏上了求医之路。

  村民知道后,纷纷登门捐款,并联名向媒体求助。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李前峰妹妹主动捐肾,并配型成功。2008年12月,他到北京做了肾移植手术。

  术后,李前峰每天都要吃抗排斥药物,直至终身;即使如此,也最多只有10年左右的生命。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李前峰会做怎样的选择?

  医生建议他休息一年,最好不再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但休息3个月后,获知一村民急病发作,他立即 “火线回归”,重新披上白大褂,挑起那根熟悉的扁担,又开始走村串户。

  转眼,10年生命,已过半程。

  如今的李前峰,身体虚弱,腹部时常疼痛;即便空手行走,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几十公斤的药箱,压在肩上,重若千钧。

  他曾在山路上晕倒,摔进溪流,不省人事;幸得村民及时相救,才化险为夷。

  他太累,该停歇了。

  但他不愿,也不能。

  就算是倒下,也要倒在岗位上。李前峰以生命的燃烧,诠释着对职业的忠诚。

  他说,乡村卫生所是我国医疗卫生战线最前沿的阵地,乡村医生就像筑牢网底的卫士——不仅是“前锋”,还是“守门员”——我只有继续“冲锋”,才对得起给我第二次生命的亲友和村民。

  “最美村医”、“忠诚卫士”, 李前峰实至名归。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