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5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362413926796_1.jpg

  “戍边楷模”陆兰军。(防城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家三代人,33年接力守卫在祖国南疆的一个深山哨所上;一个人,22年风雨无阻地巡逻执勤在崇山峻岭中。他虽然不是军人,却以一个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守望着那蜿蜒崎岖的25公里中越边境线。他就是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哨长陆兰军。

  33年前,尖峰岭国防民兵哨所在炮火中诞生。作为村民兵营副营长和支前模范,陆兰军的父亲陆之方临危受命,成为哨所第一任哨长。3年后,由于父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陆兰军的二哥陆兰廷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枪,成为尖峰岭哨所第二任哨长,这一干就是14年。

  1996年,陆兰廷工作调动,乡镇人武部把在围胆国防民兵哨所守边6年的陆兰军调到尖峰岭哨所,任第三任哨长。

  上任那天,腿脚不便的老父亲将他送到哨所。“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我和你二哥在山上守了17年,传到你手里,绝不能有任何闪失。”父亲那质朴的托付成为陆兰军戍守边疆22载的鼓励与鞭策。

  尖峰岭哨所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是雨雾天气,夏季室温在40摄氏度以上,毒蛇、蜈蚣、蚊子等时常出没。面对艰苦的环境,陆兰军没有叫过一声苦。他带领哨兵每月例行巡逻4次,每次往返49公里。每到一处界碑,他都会看了又看、擦了又擦。22年来,他在高山密林中行走了5万多公里,参加各项任务1700多次,磨破100多双解放鞋,他的行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圈多。

  “不能把领土守小了,不能让国土流失了。”在陆兰军的眼里,哨所的使命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

  离哨所10公里的一块极易移动的老界碑是陆兰军最放心不下的。2008年,陆兰军发现界碑向我方移动了2.5米,立刻报告并将其移回原位。近3年,陆兰军先后妥善处置边情21起,给上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5条。

  在守卫边疆的6000多个日日夜夜,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的恶劣环境让陆兰军患上了风湿病,右腿肌肉萎缩,一条腿粗,一条腿细。才40多岁,他已是满头花白。

  “人在哨所在!”多年来,哨兵们换了一批又一批,陆兰军却用铮铮誓言把自己铆在了哨卡上,长年累月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人迹罕至的边境线上。

  陆兰军进入国防民兵哨所之时,正是边境迎来大开放的年代。当时水泥、陶瓷、啤酒、电风扇等,一过境就可以赚上一大笔钱。面对赚钱的机遇,陆兰军并未动心,领着105元的月薪,在崇山峻岭巡逻执勤。

  2001年,一个走私头目把装有上万元的信封扔到他面前。只要借用他国防民兵身份为其开路,过关后重谢,但遭到陆兰军严厉斥退。陆兰军曾带过的哨兵、如今已当了老板的黄世忠,热心邀他下山“加盟”。但陆兰军说:“都下山去发财数票子,谁来守边防边防不稳固,边贸怎能火”

  尽管家离哨所不到5公里,但22年来,他在家里住的时间总共才20个月,平均一年不到一个月。陆兰军的妻子邓贵兰心中有很多委屈:当初结婚时,3次推迟婚期……

  陆兰军家里只有1亩田、4亩松林,有1女1子和干农活的妻子,就靠割松脂和他每个月1380元的收入生活。由于家里松脂经常被偷,妻子有时忍不住数落他:扛着钢枪,守得住边防,却无法守住自己的几亩山林。

  顾不上小家,是因为陆兰军认准了一个理:只有把山上的“国家”守好了,山下的一个个“小家”才会安宁和幸福。

  《人民日报》(2013年3月5日24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