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8日 来源:北海日报 作者:来 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李思蓉在大棚里对哈密瓜进行侧枝。 来莅 摄

 

  “12张叶以下的花结的瓜太小,瓜枝要摘掉。12张叶至17张叶之间的哈密瓜果实大,而且网纹漂亮。”

  3月中旬,记者来到银海区福成镇宁海大队草根塘村,正在哈密瓜大棚里劳作的李思蓉忙着给自己种植的10亩哈密瓜进行侧枝。

  “侧枝就是把12张叶以下的瓜枝摘掉,不让它挂果。让12张叶以上的部分更好地吸收营养,结出漂亮的哈密瓜。”

  春日的暖阳照在大棚里,有点闷热。早上7点钟就出来做工的李思蓉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李思蓉是村里有名的“种瓜能人”,大家都亲切都叫她“阿蓉”。“阿蓉”的哈密瓜远近闻名。她从2003年开始种植大棚哈密瓜,收成一直不错。

  “去年人家来地里收购,每公斤哈密瓜8元。10亩地,纯收入有12万元。”

  今年天气温暖,风调雨顺。李思蓉记得很清楚,大年初三秧苗全部移植到大棚,现在都长到1米多高了。

  “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人工授粉。授粉后38-42天就可以摘瓜了。”

  宁海村是广西最大的大棚示范村。全村连片种植大棚3000亩,大棚农业是闻名遐迩的优势特色产业。今年1月,银海区对宁海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宁海村的人均纯收入为10962元,成为北海市为数不多的“万元村”之一。

  在田地里,记者见到李思蓉的丈夫正在配农药,准备给出现烂根的哈密瓜涂药。

  “哈密瓜对湿度特别敏感。有些瓜受了感染,就要及时上药。买农药的钱大约要2000元。”

  对于大棚产业,宁海村所在的银海区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区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和推进“万元村”创建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村调研,整合区农业、科技、文化、交通、司法、卫生、组织、综治等部门,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到时瓜商会到地里来收瓜,销售不用愁的。”李思蓉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亮闪闪的,充满希冀。看着大棚里整整齐齐,绿油油的瓜苗,记者似乎感受到了哈密瓜成熟的甜蜜在大棚里流淌。

  农业专家说,宁海的哈密瓜无论从质量、观感方面都要比不用大棚种植的好得多。比如在海南,天气炎热,农民种果蔬均可不用大棚。虽然产量大,但质量及观感都明显不如宁海村大棚种出的农产品,价格也低许多。在区外市场,北海的大棚产品名声在外,收购价格普遍要比外地高。

  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民的“致富路”。记者从北海市农业局获悉,今年我市将重点培育和发展宁海村这样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村,通过示范带动效应,促进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