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少说多干的农技专家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博白县农科所,准备采访李耀球。工作人员告知:“李副所长很少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都在育种基地的试验田里。”博白水稻育种基地在离县城约5公里处一个叫佛子龙的地方,这里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综合试验站基地。
基地里,一位50多岁、带着一副眼镜、穿着高筒雨鞋的中年人正与同事们一起精心耕耘着一块试验田,播撒着水稻父本。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水稻育种专家李耀球。
李耀球是一个少说多干的人,非常谦虚,也非常专业,三句不离本行。他很少谈自己的贡献,却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基地的情况。他欣慰地说,原来农科所的育种基地很小,后来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获得了自治区主席基金支持,才有现在这个水稻育种基地。
李耀球指着一块长势良好的试验田告诉记者,这是新品种,今年他们把新品种的选育前移至华南稻区的南端——海南,这个品种会更加适应华南稻区的气候,抗病力更强。
32年的坚守 凭的是一种责任感
面对笔者的采访,李耀球笑称自己不过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一辈子都是在干着农民的活。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报读广西农学院,1982年1月毕业后,先在博白水鸣镇农技站工作,之后又调回县农业局工作,但我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农技人员,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农业科研第一线——县农科所,从事自己喜爱的粮食生产农技推广、农业科研工作。”李耀球说话间透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气息。
搞农业科研,个人经济回报不高,需要耐得住寂寞。市场经济下,粮食替代品丰富,人们对种粮的热情不高,对农业科研的关注度也不高,因而愿意一辈子选择从事粮食生产农技推广、农业科研的人并不多。受种种原因的影响,该所现只有3名农学专业的本科生,2名大专生,4名中专生,而且这些新进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的,真正学农的不多。老一辈育种专家退休的退休,有门路的人走了一个又一个,所里的科研人才曾一度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凭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李耀球完全可以回到县农业局或者到更好部门单位从事更优越的工作,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从事农技推广和农业科研作为自己一生努力的事业。他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经常组织该所职工学习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知识,手把手传授水稻育种技术,还在实践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全所职工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厅、科技厅下达的研究课题奠定技术基础。
“博白农科所是广西唯一生存下来的一个县级农科所,其科研成果惠及千千万万的农户,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农科所不能因为当前的困难而倒下,作为农科所的一名科技骨干,我不能当逃兵,我有责任坚守下去。”就是凭着这一份执着的信念,李耀球坚守了32年。
攻坚克难 破解一道道农技难题
2010年,博白县农科所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综合试验站,李耀球被聘为站长。综合试验站负责整合博白县的农业技术力量,每5年都有固定经费,使课题研究经费有了基本保证。李耀球整合该县植保、农技推广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带领试验站成员深入玉林稻区,了解品种布局和生产动态以及病虫害等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一线信息,同时对本稻区500多名农民进行了水稻生产技术培训。此外,他还深入博白、陆川、福绵管理区、兴业,对早晚造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不定期检查和监控,及时将该地区的情况反馈到体系的首席专家,为政府决策系统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第一手技术依据。
平时,李耀球经常深入田头地间,认真听取稻区农户的意见,将合理的意见应用到水稻育种科研中,结合农户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培育出适应性更好、抗病力更强的新品种。一次,他在调研中,有农户反映:博III优9678的米质差,抗稻瘟能力较弱,李耀球非常重视,回到农科所后,他立即与同事们一起重点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经过5年的技术攻关,最终一举破解了这一难题,该品种已成为广西稻区晚稻生产主栽组合,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为广西粮食增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今,李耀球主持或参与育成的品种博Ⅲ优273、9678、博Ⅱ优859、815、西优2号,不育系博ⅢA、西A等,在华南稻区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博优64,累计推广面积达0.59亿亩,增产稻谷18.18亿公斤,增益20.36亿元……但他并不满足现有的成绩,经常到海南、广东、福建一带考察,针对当地农户在生产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选育适应性更好的稻种,让广大农户受益。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我区已推广种植富硒优质稻2.67万亩
记者日前从自治区粮食局获悉,我区在巴马、东兰、凤山三地推广种植的富硒优质稻面积已达2.67万亩,预计今年9月,巴马富硒品牌优质大米可投放市场 【详细】
梧州推广PPP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 首批项目库选定45个项目
“新常态下项目建设和资金筹措要创新思维和方式,推广PPP模式有利于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重大项目建设更有实效。”梧州市日前召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学习培训班,邀请国家发改委和自治区发改委有关专家前来授课,逐一讲解PPP模式的意义和操作 【详细】
梧州: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育秧工厂内秧苗根壮叶绿、高产示范区内机耕机插,前来观摩学习的群众络绎不绝。日前,梧州市春耕生产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现场会在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举行,宣传推介现代农业技术。 【详细】
玉林: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 插秧不再看老天脸色
“今年春节前就立春,春天脖子短,周围的村现在才刚开始撒种育秧,可我们村现在就已经插秧了!这都是因为用上了工厂化育秧技术。”3月24日,记者在博白县旺茂镇民丰村连片的水田里看到,当地农民正在抢抓农时春耕插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