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7日 来源:贺州日报 作者:曾志 常凤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图为张开旭在挑选自己生产的酒饼。

  图为张开旭在挑选自己生产的酒饼。

  在钟山县清塘镇榕树村有位村民纯收入30万元/年,令人羡慕!这都是由劳力型向知识型转变,靠科技加实干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然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制作小小酒饼的一位老者张开旭。

  村里的“酒饼大王”

  在钟山县清塘镇榕树村的一栋农家院落里,记者见到了今年70岁的张开旭。他是秉承了父亲聪慧的经商头脑,在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落实责任制,他就买来了大队仓库当厂房办起了酒饼厂。酒饼是酿酒的主要原料,酒饼是由米、米糠、中草药等组成的,用传统的制作方法,经过筛选、粉碎、拌料、发酵、晒干,需要6天即成酒饼。

  因为用传统工艺方法制作酒饼产量低,质量不好,钟山县80年代兴起的20多家酒饼厂被残酷的市场竞争逐步淘汰,现在只剩下了几家。张开旭为了使自己办的酒饼厂立于不败之地,不断研制酒饼新品种。特别是在1997年,他亲自研制新型208酒饼粉(低温)终于成功,新产品的酒饼呈不规则浅褐色粉状固体,每颗大约3-4克重,具有特殊的香味,用这样的酒饼酿出来的酒,主要以桂林三花酒为主的米香型酒,酒味纯正,酒质特纯,清香宜人,醉不上头。

  2012年,张开旭再次研制了适用于大米、红薯、玉米、高粱等原料酿酒时增酒增香酿酒的发酵促进剂,提高了酒的度数和出产量,比如用100斤米酿酒,加入增酒增香酿酒发酵促进剂,酿出的酒,能达到40度,工作量是一样的,100斤米可多赚5000元以上。

  经过30多年的摸爬滚打,张开旭的酒饼产量已达到20万斤,纯利润30万元。其酒饼因质量好、酿酒量多迅速抢占市场,广西每一个县都有钟山县金鉴堂酒饼厂的经销点,产品还远销东南亚等地,乡亲们总以“酒饼大王”来称呼他。

  引泉进村福乡邻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过上富裕的新生活,也成为了村民心目中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学习榜样。在清塘镇榕树村西南面2公里清明岭半山腰清明冲里涌出一股清泉一年四季日夜流淌,清泉四周树木茂盛,长年郁郁葱葱,是滋生养颜的天然喷泉,清泉周围无工厂及村落,不受任何不良环境污染。清明冲水质经钟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色度、混浊度、PH值、铁、锌等含量完全符合纯净水的标准。

  于是,张开旭就想出了一个造福于村民的商业决策,将清塘镇清明冲里的水引进村,卖水赚钱,并修建农家乐,村民可入股分红。消息一传开,他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赞同,让乡亲们看到了引进山泉水、经营农家乐发展前景。“集资200元算一股,谁交的股份数额多,农家乐经营所得利润的年底分红谁得的润就多,村民买了699股,我一人买了878股,农家乐经营所得利润20%给村里搞公益事业,80%股东分红。”张开旭笑着对记者说。

  文化致富建文化楼

  多年来的实践,让张开旭深深懂得了“只有多读书,才能快致富”的道理,更尝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甜头。在研制酒饼新品种的过程中,因为要翻阅大量的有关制作酒饼的资料。在翻阅资料时,有些资料是英文,英文对他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的人来说是一个头疼的难题。这让张开旭深深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也让他不断从科技书籍中找到了创业的闪光点,致富“金钥匙”。

  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家的经济收入迅速增加,2006年,张开旭独自耗资9万元,在自家新建了一座文化楼,还自费订阅或采购了大量刊物和书籍,从而使村民在求知致富、政策引导、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畜牧养殖、种植加工、信息传播等方面都得到了便利,激发了村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提高他们科技文化素质,使许多村民尝到了读书用书、科技致富的甜头。如今文化楼,已成为村民政策上的导师,技术上的顾问;书籍,成为村民生产中的帮手,生活中的伴侣;书籍,成为陪伴村民科学致富奔小康的良师益友。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