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3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玉庆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当人们还在休假或纵情山水时,退休干部银景琦却早早坐车来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指导群众维修仫佬族古民居。“山墙要用青砖加高2尺,用4个雕花的拱木撑拱。”银景琦吩咐道。

  2011年以来,罗城县委、县政府把组织实施非遗文化、依饭文化、走坡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人文文化、乡土文化、精品文化、公共文化等10大文化工程作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打造仫佬族文化品牌的重要工作内容,石围屯古民居古村落保护项目就是传承弘扬仫佬族建筑文化的重点工程之一。2011年6月,银景琦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任上退休后,身退心不退,仍致力于编撰修改《仫佬族文物》一书。出于对文物的钟情,出于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热衷,应县领导的邀请,银景琦欣然接受了石围屯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工程的技术指导工作。

  石围屯始建于1369年,距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是罗城最古老的村屯之一。该屯尚存古民居60多间,除部分古民居建于明代外,多数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古民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屋檐撑拱斗拱建筑。古屋青石门框,大门及房屋花窗格式丰富,雕工精巧,镂空雕刻的花草、动物栩栩如生,大门屋檐的内墙和外墙以及屋顶山墙的内测均绘有花草、动物图案依稀可见。银景琦说:“石围屯古民居群虽不是罗城规模最大的古民居群,但它是罗城仫佬族最精巧、最精美、最具民族特点的古民居代表,是罗城古代仫佬族建筑文化的精品。”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上部分屋主新建房后老屋不再住人,致使石围屯的古民居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现象。银景琦指导群众对古民居进行整理,更换损毁的桁条、瓦角、瓦片,清理香火台和地炉,修复腐坏的雕花、门槛,恢复门楼、天井、小屋、大房、后院的单家独院式仫佬族民居。“仫佬族古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抬头见香火、低头见地炉’。”银景琦对施工的群众说:“仫佬族大户人家的房子是单家独院式的,门槛旁边建有耳房,耳房一边是牛栏、猪栏,一边是柴房、磨房,放置柴草、石磨、冲臼及生产工具。过天井后才到正屋,天井用青石板铺成,天井两边也建有小屋,是全家的厨房和冲凉房。正屋一般坐北朝南,一排三间六房,进门就是大厅,大门左边是地炉,右边放置织布机、锤布石,厅堂上方设有香火台,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及财神、灶神。香火台两边书写锦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的对联,体现仫佬族重教尚德的传统。厅堂下方摆放香几桌、八仙桌、方桌,厅堂两边摆放长凳和小凳及用稻草编成的草墩。正屋后面也建有小屋,是酿酒和做豆腐的地方。”银景琦一边指导群众施工,一边把仫佬族古民居的特点、功能、布局、历史等娓娓道来,使在场的群众受到仫佬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截止4月底,银景琦已指导群众维修保护古民居10座,修复石围屯古巷道30多米,修复古石墙60多米。

  除维修保护古民居外,银景琦还负责为石围屯仫佬族民俗文物展示馆收集文物。他晴天骑着自行车进村入户,调查了解仫佬族民俗文物的线索和资料,对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登记拍照,对可移动的文物说服持有人把文物捐献或卖给展示馆。在与群众交往中,银景琦一边宣传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讲解文物的来龙去脉、特点、作用,使群众正确认识和保护文物。到5月10日止,银景琦已为石围屯仫佬族民俗文物展示馆征集到各类民俗文物100余件(套)。

  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银景琦心系文物事业,心系仫佬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他说:“仫佬族文化根植于广大群众之中,只有群众乐于接受,仫佬族文化才能传承发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仫佬族文化人,我们有责任把仫佬族优秀传统文化向群众传播,有责任宣传、指导和教育群众传承仫佬族文化。有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支持,我有信心把石围屯仫佬族古民居古村落维修保护工程做好,让仫佬族建筑文化在民间传承。”在他的指导下,石围屯古民居古村落焕发出新的光彩,受到自治区民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受到市、县领导和群众的称赞,石围屯被自治区民委列为“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试点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