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周仕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35年的执教生涯,20年的拐杖人生,7300多个日日夜夜。一个人、一根拐杖、一条山路,在深山里默默耕耘35载。

  年过五旬的桂林市灌阳县洞井瑶族乡野猪殿小学教师李祖清,仅凭拐杖单脚“跳”着行走,在野猪殿的山岭教学点送教行程达4万多公里。

  这个出身农家、也曾失学的瑶族教师,任教期间三分之二时间与拐杖为伴,却用拐杖撑起了瑶乡孩子的“教育梦”,被当地群众称为“拐杖教师”。

  1只想为山区多教出一个学生

  在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有许多用动、植物命名的村屯,野猪殿就是其中之一。

  1956年李祖清就出生在野猪殿屯的杉木岭上。因家境贫寒,刚小学毕业就辍学了。

  但上世纪70年代的野猪殿屯,小学毕业就算是“秀才”了,是村里屈指可数的文化人。更幸运的是,1974年他被推荐上了桂林民族师范学校。

  1977年7月,李祖清从桂林民师毕业,按“社来社去”的原则回到了灌阳洞井,被安排在大竹源岔路口教学点任教。当时,他是这个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十来个学生不同的年级。

  面对十几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他白天给各年级学生轮番上课,夜晚在煤油灯下备课或打着火把家访。

  一年后,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调回野猪殿村小学任校长。

  按理,在野猪殿小学任校长,应当是李祖清“仕途”很好的起点。因为当时他不但年轻,而且是全村为数不多的中师毕业生。

  但一心只想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山区多培养一些优秀学生的他,一年后毅然辞去校长职务,专职从事教学工作。

  在此后的教学生涯中,李祖清相继到保良小学、代门底教学点、龙木干坪教学点、架枧坪教学点任教,他的脚印几乎踏遍了野猪殿村的每一个角落。

  2 站在讲台上才感觉到自己有价值

  1981年4月15日,对李祖清来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当时他在保良小学任教,班上一名学生一连几天没来学校上课。为了弄清原因,李祖清和一名老师前往5公里外的学生家里探访。

  由于路途遥远,又都是步行,回来途中,已是天黑。走到一个山坳处,突然,李祖清感觉右脚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用电筒一照,发现被毒蛇咬了。

  当时保良、野猪殿不通公路,要将李祖清抬出25公里外的卫生院,至少要走6个小时的山路,老师们只能先请当地一位草药医生帮他治蛇伤。

  命虽保住了,但由于中毒太深,加上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来大腿肌肉慢慢萎缩,直至骨骼坏死,伤口长年化浓不愈。

  那年,李祖清才25岁,正值青春年华。

  命运弄人。就这样,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一夜间成了残疾人。

  按工伤处理,他本可以病退或离岗休息。

  但,为了山里的孩子,他强忍病痛坚持上课。他说,“我只有站在讲台上,才感觉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因此,他拄着拐杖回到了野猪殿任教。在距家里5公里外的架枧坪、代门底教学点任教,这一干就是20年。

  为了李祖清的“教育梦”,妻子三次搬家。“他被蛇咬那一年,我把家搬到学校,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一心支持他把教学工作做好。”没有多少文化的妻子赵德花懂得文化对乡村孩子的重要,为了丈夫义无反顾搬离老宅。

  代门底教学点,是野猪殿村最远的一个点,离家15公里。当时代门底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校舍十分简陋,没有人愿意去任教。为了使他安心上课,妻子再次将家搬迁到代门底教学点。

  在代门底教学点,全校15个学生分五个年级,是典型的多级复式班,他一个人支撑起全部的教学任务。每天早上、中午,他一边生火煮饭,一边批改作业。白天忙完了,晚上又要熬到深夜备课,天天如此。

  由于腿脚不便,在黑板上写字要用小凳子垫,时间久了,黑板前地面上被拐杖铸下一道深深的坑,而教室的地面,也烙下一行行拐杖的印迹。

  “李老师不仅是老师,更是保姆。他每天不仅要完成所有教学任务,还要给一些偏远村庄的学生煮午饭。”保良小学教师周运生说。

  随着小腿的逐渐萎缩,他的右腿一天不如一天。常人走10分钟的山路,他要爬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

  在代门底教学点干了8年的他,又调到了别的教学点,又得搬回原来的家。山区教学点条件差,只有简易教室,没有住房,老师必须回家住,每天来回要走十几公里。为了不耽误孩子的课,每天早上5时他就要起床,整理好书本,按时到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回到家,已是天黑。

  能为学生上课是李祖清最开心的事情。妻子赵德花说,我劝过他很多次,叫他不要去学校了,每次头一晚上答应得好好的,但到第二天他又早早拄着拐杖去学校了。

  每学期开学,他都要拄着拐杖把学生的新课本、作业本、学习用具、学习资料分几次背到教学点。架枧坪、代门底两个村屯都在半山腰上,海拔1500米,村民的生活条件艰苦。在国家未实行“两免”政策之前,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按时交纳学费、课本资料费。

  这时,李祖清总是用自己的工资帮学生先垫上,让学生能按时到教学点上课。他说,“孩子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新书,不能让孩子因为拿不到新书伤心。”

  3瑶胞的感激是他最好的奖杯

  山路崎岖,摔跤已是平常事。2000年秋,李祖清在去架枧坪上课途中,一脚踩滑跌向崖边,拐杖也脱了手,幸好被一棵树挡住没摔下山崖。

  每每忆起当时的情形,他至今仍冒冷汗。

  20余年拄扙任教,7300多个日日夜夜,4万多公里的送教行程。李祖清以惊人的毅力,一边艰难的上课,一边四处寻医找药,巴望自己的残腿能够痊愈。

  但事与愿违,由于毒素未完全排除,加上长期在山上攀爬运动,2003年,灌阳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其残腿已转化为骨髓炎,自膝盖以下的小腿骨全部坏死,必须高位截肢,否则将危及生命。

  当年10月,他在县医院做了截肢手术,2004年又去柳州安装假肢。

  自此,李祖清终于丢掉了伴随自己20余年的拐扙。

  教育部门考虑他年纪大,行动不便,又长期在条件艰苦的边远教学点任教,决定将他调往山外学校工作。

  “我实在离不开野猪殿那帮孩子。”李祖清的话坚定而有力。

  他在野猪殿任教的几十年,野猪殿开始有了高中生、大学生,还破天荒出了研究生。他的学生中有进城在小学、中学、大学任教的教师,有的成了商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更多的则是回到野猪殿带领农民致富。

  如果人生用单位来计算,又有几个十年。李祖清却在深山的学校里默默地耕耘了3个十年甚至永远……

  35年来,在他身上很少有“优秀教师”“先进教师”之类的光环。

  但野猪殿的瑶族同胞们对他的感激,就是最好的奖励。瑶族同胞说,因为李老师常驻村屯,我们的孩子才不至于失学,孩子学会了知识,走出了大山,可李老师仍然陪在我们老百姓身边。

  虽然他只靠一条腿支撑,但他比有的人站得更稳、更直,虽然他深受伤残的严重困扰,但他比有的人活得开心,活得踏实,一支粉笔,几张课桌,就这样他把人生的目标锁定。

  “在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坚强,学会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也正是这些品格在我们幼小的心底植入了无穷的力量,升华成今天前行的动力。”他的学生肖弢说。

  同事刘代洋老师这样评价他,李祖清淡泊名利令人钦佩,辞去校长职务,谢绝组织照顾和谦让荣誉“光环”,从不计个人得失。李祖清的可贵,贵在坚持,贵在顽强,贵在矢志不渝,贵在爱岗敬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