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左一)在表演节目。
“好久不见了,什么时候到我们这里演一场”他不时接到戏迷热情相邀的电话,粉丝遍布十里八乡。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是,之前他根本不会唱戏。为了不让当地的唱春牛、采茶花戏失传,他不但成为了“名角”,还组建业余戏剧团,进行商业演出。
20年,扶绥县山圩镇文化站,这个一个人的文化站,如今闻名方圆百公里,只因站长姚文的全力付出。
1 一个人的文化站
一间平房,摆着杂货,支着粥摊,一女子在忙碌着。再往里走,一栋两层小楼才是文化站。女子是姚文的弟媳,生意之余还是文化站的义务管理员,一遇姚文外出,她便成了文化站的惟一“工作人员”,扫地、图书借阅登记全由她负责,分文不取。
整个文化站,工作人员其实只有姚文一人。
1993年,姚文从县文化馆来到这里,一直是一个人在“战斗”,工资从300多元涨到了1100元。
2003年机构改革,他有机会成为政府工作人员,但他还是选择留在文化站。有人笑他傻,他不以为然。他一直有个信念:搜集整理当地的唱春牛、采茶花戏,把它们传下去。20年的坚持,他的努力成为现实。
这个一个人的文化站,如今却办得风生水起。图书阅览室存书1.4万多册,多渠道充实书报杂志,每年都给群众订阅急需的报刊、添置新图书。争取到上级配置电脑10台,供群众免费上网查阅资料和进行网上阅读。广泛开展送书上门和结对共建活动,文化站成为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文化“充电站”。
其中的艰辛,姚文的女儿最清楚。正在大学读法律专业的她认为,“父亲的工作太辛苦,不怕吃亏才能做得下去。”
2 “门外汉”的蜕变
扶绥县山圩镇素有崇拜牛、敬重牛的习俗。秋收之后,唱春牛的民间艺人就装扮成耕牛模样,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地上门贺丰收,用当地的多种山歌形式赞颂耕牛的功劳。采茶花戏则是比唱春牛更为复杂的地方戏剧剧种,有完整的曲调、曲牌,唱腔优美动听,剧目多以宣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为主题,是扶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山圩本地人,唱春牛、采茶花戏,姚文虽然耳濡目染,但他一直只是充当观众。他的母亲是唱戏的好手,因此,姚文对这些民间文化有很深的感情。
“上世纪90年代初,山圩镇108个村屯,近八成都有家庭班。在家庭班里,爷爷奶奶就是带班师傅,是顶梁柱。老人一旦过世,家族里又没有能挑大梁的接班人,整个家庭班就散了,曲目也失传了。到2002年,全镇就只剩下马家班、凌家班两家了。”姚文说。
2002年,马家班带班师傅过世,马姓家庭班也无奈地解散了。
这让姚文意识到,挖掘保护唱春牛、采茶花戏等民间传统文艺已迫在眉睫。“再不整理、再不抢救,这么好的民间文艺就没有了,后辈看不到,我作为一个文化站站长是失职的。”
当年,姚文开始深入各个村屯走访民间老艺人,对采茶花戏、唱春牛、踢伞舞等本地民间传统文艺进行搜集整理。每天8时,姚文就踩着单车出门了,“自己累点不要紧,最怕老艺人金口难开。”他说。
整理过程中,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姚文给唱春牛和采茶花戏的曲调、剧本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在老艺人的支持帮助下,姚文收集整理了地方采茶花小调53首,创作出34部地方古装采茶花戏和3部现代采茶花戏及一批小品、相声、山歌、舞蹈节目。
3 以文养文走四方
真正让姚文“走红”的,是文化站的业余戏剧团。
曲调、剧本收集之后,姚文组建了业余戏剧团。他请来老艺人对演员们进行培训。没有服装、道具、乐器、音响,他就自掏腰包添置。
2004年10月1日,扶绥县举行国庆晚会,山圩镇文化站业余戏剧团首演《五子庆团圆》,大获成功。
2012年,戏剧团有一次到宁明县那堪乡演出,晚上开演,17时就已经有百人等候,晚上足有近万人。因为唱腔优美,风趣幽默,人物有性格,观众凑钱把他们留下加演了一场,演的内容是讲述善待老人的《五子庆团圆》。
山圩镇文化站业余戏剧团的名气越来越大,演出也越来越多。姚文是当仁不让的“名角”,不但唱功了得,而且会唱的曲目多,拥有众多粉丝。如果他不上台,观众往往不答应。
此时,姚文却开始琢磨,剧团的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演出耽误农时,光靠热情免费演一两场可以,但长此以往,肯定难以维持。此外,剧团要不断推出新节目,就要更新服装、道具;观众多了、场面大了,原来的小音响不够用,也要花钱。但文化站经费有限,发不起补贴,怎么办
姚文的主意是:不等不靠,以文养文,搞商业演出!
“一般是村里有庙会,或者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不时有人邀请剧团去演出。费用少则四五百元,多则两三千元。”姚文说,现在商业演出占演出场次四成左右。
所得收入,10%作为剧团的发展基金,其余全部发给演员做补贴。“有了补贴,演员干劲足了。以前演,是穷开心;现在演,还能赚钱补贴家用。”平均下来,剧团商业演出每年可收入11万元左右,演员每年可得演出补贴三四千元。
演出中,姚文还用DV全程拍摄,刻成光碟,在乡镇圩日出售。“粗粗一算,我们起码卖出了五六千张。”一次,姚文带着剧团到钦州市演出,发现地摊上在叫卖唱春牛和采茶花戏的光碟。“我们拿起一看,又高兴又生气:内容是我们的演出,但光碟绝不是我们刻的,原来是被盗版了!”
目前,剧团有骨干演员25名,每年的演出从50多场(次),增长到去年的120多场(次)。
他现在的希望是,有一辆车,剧团到外地演出就没有那么辛苦了。他还希望有年轻人接他的班。
他创作的民族歌舞剧《多彩扶绥》已经定稿,反映的是壮文化及各民族和谐生活。苦恼的是该剧要开排,还缺口10多万元资金……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