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每件事情都要不气馁,要有毅力、有恒心,认准了目标就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9月2日上午,大新籍农民作家苏志伟到大新县新闻中心为文学爱好者赠送自己的新书时,对他们说了以上勉励的话。
苏志伟是大新县榄圩乡康合村果龙屯农民,他出身贫寒,命运坎坷,但从小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9年,只有高中毕业水平的他,毅然初涉文河。凭着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加上丰富的生活阅历,他的处女作《骨我罗西》很快在广西《金城》文艺书刊上发表。从此,他更坚定了爱好文学的心。随后,他又发表了《女儿的红外衫》等多篇小小说。当年,他亲爱的母亲不幸去世,痛心之余,他借酒解愁之余,萌动写长篇小说的念头,作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的一个方式。于是,他秉烛夜书,日以继夜,坚持写作了二十载,终于完成了一部17万多字章回小说《石榴情》的写作。今年6月30日那天,当苏志伟拿到出版社寄给的新书,闻着新书里散发出来的墨香味时,想起二十几年的艰辛,他激动得哽咽起来。第二天,他从南宁赶回老家,带上新书和一些祭品,来到母亲的坟前上香,将自己的新书告诉九泉之下的母亲。
在与文学爱好者们座谈时,作为大新县目前唯一的农民作家,苏志伟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知道我写作的时候有多艰苦吗当时家里很穷,没有稿纸,我经常跑到医院去捡别人看病后扔掉的病历。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都已经进入梦乡时,我就开始写作,第二天照常下地干活。这么多年一直这么坚持,是常人所难于想像的。如果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为了钱我可以告诉他说,当作家不能没有钱,但,作家写作不是为了赚钱!”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苏老师的每一句话,在新闻中心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里击起了层层的涟漪……
接过苏老师赠送的小说本,专题部的黄伟林深有感触地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别人的感觉里,这本书并不重,但在我手中,我却感到沉甸甸的。因为,且不说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对文学能有这么痴情的可谓寥若晨星,单是一个农民对文学的痴情,我就敬佩得五体投地。这是写一本献给自己最亲爱母亲的最美礼物,那种孝心,是世界上最纯朴、最真挚的。”
“苏老师能够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写出这么好的小说。然而,想想我自己,工作条件比他优越得多了。但,我还没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作品,我觉得很惭愧。”手里翻看着小说,欣赏着那流畅明快的语言,采访部的黄继成爱不释手。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大新县:搞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加快边民脱贫致富步伐
长期以来,我县紧紧围绕“旅游业主导、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坚决贯彻落实区、市扶贫生态移民政策精神,把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为边境群众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详细】
[大新县]千万元补助推进“双高”基地建设
近段时间以来,大新县审时度势,增加财政投入,强化服务蔗农,千方百计保住甘蔗种植面积。该县共落实财政资金1700万元用于购买补助蔗种和机耕补贴,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 【详细】
[大新县]推进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整齐划一的地块、新修的水泥路、硬化的沟渠、现代化的灌溉设施……走进大新县恩城乡岜隆屯凤凰岭,记者欣喜地看到,一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正在成形 【详细】
大新县雷平镇:落实2万亩甘蔗“双高”地块
“去年冲六屯甘蔗‘双高’示范基地的开行是1.2米,收甘蔗的时候我亲自过秤,亩产达到7.5吨,所以大家要相信科学。”4月7日,在大新县雷平镇举办的甘蔗“双高”工作现场会上,左安村村委主任陈威通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各村支书作经验介绍。 【详细】
[大新县]打好“四大会战”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连日来,在大新县广袤的田野里,一台台机耕机在一片片的甘蔗地上来回穿梭,在“双高”甘蔗基地里,随处可以看到该县党员干部与农村群众一起测量、划线的忙碌身影……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