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9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张立波 张 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学期开学了,骆冬凤又如往年一样,忙着指导学生布置宿舍,营造温馨环境。今年40岁的骆冬凤在阳朔县葡萄镇中心小学任语文教师,至今已在山村小学执教21年。

  21年间,她由于体弱多病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可她却把山里数不清的孩子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她常说,山里娃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细小、轻微。但是只要给它一缕微风,它就能四散飞扬,落地生根,开花吐艳。

  爱生如子

  由于葡萄镇洞村、杨梅岭村、陵陂村3个教学点只有二年级以下的学生,因此山里的孩子们从三年级开始就要离开父母到镇中心小学来住校。住校学生年龄都很小,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自然也就比走读的孩子多一些。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到学生宿舍转一转看一看。为防止刚来的住校生到处乱跑,学校把他们安排在三楼,那些八九岁的孩子们每天得从楼下50米远的地方提热水上三楼洗澡。骆老师发现后,立即与校领导协调此事,孩子们最终被安排在二楼。

  来自杨梅岭村的廖顺英清楚地记得,刚来中心小学时,她自己只有8岁半,之前从未离开家里过夜,由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入学不到一个月她就病倒了,头痛流鼻涕,吃不下东西,一个人躲在宿舍里哭。骆老师知情后,一遍遍地给她量体温,下课时塞给她两个鸡蛋和一块面包,还为她煮了满满一碗姜糖水,看着她喝完。

  冬天课间十分钟后,跑进教室的孩子们总是大汗淋漓,骆老师总会一遍遍帮那些脱了衣服的学生把棉衣穿上;学校的出口处是一个拐弯,每次放学骆老师总会带孩子们一起过马路,临放手时还总不忘叮嘱一句:“要小心一点啊!” ……

  骆冬凤很平凡,正是这些平凡的细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母爱般的温暖。

  以校为家

  2007年,是学校“两基”工作最繁忙的一年,然而也是骆老师母亲被诊断出胰腺癌晚期那年。在母亲病危之际,她总是提前约好医生,趁周末带化验单到南溪山医院问诊。别人休息时,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还在忙碌。

  21年来,骆冬凤从没因家事请过一天假。想到让年迈的父母结伴到城里的大医院里去排队挂号,四处找不到诊室的情景,骆冬凤感到无比内疚。

  母亲去世后,骆冬凤在办公室里失声痛哭。孩子们纷纷赶来安慰,小屋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孩子们说:“老师不要难过了,您还有我们呢!”此情此景,骆冬凤禁不住热泪盈眶。

  育人育德

  一次放学后,骆冬凤从教室里出来,听见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正大声对自己妈妈在吼。她立即走过去对这个学生进行教育,并给孩子讲述了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疚,让他明白少让父母操心也是一种爱。

  每逢“三八”妇女节,骆冬凤都会自己出钱为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买上两颗糖,让孩子们把糖带回去,让妈妈尝一尝。小小的两颗糖虽然不值几个钱,却让孩子们的父母由衷地把孩子搂入怀中,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幸福。

  每当寒暑假开学头一天,各村的孩子们到学校注册时,骆老师都会给每一个前来报到的学生发一支铅笔,提醒他们假期结束,该收收心开始上学了。

  学校的留守儿童较多,很多老师对于如何形成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合力都很犯愁,而骆老师却能举重若轻,每次开家长会都有一大堆家长围着她问这问那。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