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3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QQ截图20130923102739.png

凌云县泗城镇官仓村马王小学代课教师姚承材

  本网讯: 在广西百色老区凌云县巍巍群山中的泗城镇官仓村马王小学,有一位普通、平凡的工勤人员,他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二十五个春秋,用爱心、耐心播种希望,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山区教育事业这片沃野上——他就是凌云县泗城镇官仓村马王小学工勤人员姚承材老师。在待遇不高、条件艰苦的环境里,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体现了新时期教师的高尚无私的风采。

  1988年9月,师范培训一年毕业的姚承材踏进教育园地的门坎,当起了代课老师。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不断学习,取得了一个合格老师的所有证书,可阴差阳错如今年过半百的他,至2011年8月还是代课老师。2011年9月才转为工勤人员。他对教育有着特殊的情感,二十五年来他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深得学生、家长的好评,在当地村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熟悉姚老师的人都知道,他为人朴素、谦虚、正直,热情,工作上听从领导安排,任劳任怨,对学生有爱心。

  在这二十五年代教中,姚老师先后在6所村小学工作过,而且多是边远艰苦的高山瑶寨,每到一处,姚老师都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都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姚老师的代教生涯中几乎没有迟

  到、早退、旷课的印迹,每天总是不停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家访辅导,姚老师几乎年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

  姚老师一家5口人,长期分在三处生活,小孩上中学,父母亲八十多岁了和爱人在家,而他又远离县城。

  有一年,姚老师被调到一个群众把校舍当作畜牧场的教学点,而这个教学点已有几年没办学了,无电、无水、无厕所,只有一幢破瓦房和几套六十年代的破课桌。后来经过姚老师一年的努力,从无到有,有电、有水、有厕所、有铁门、铁窗、有黑板、电视、电教器材,还亲自动手硬化了教室门前的走道,这个教学点重办起来了,可他又被调走了。但他没有一点怨言,听从领导安排,哪里需要他,他就到哪里去。然而又走进了瑶山……

  像蜜蜂般辛勤劳动,像春蚕般无私奉献。由于每天都要站四五节课的时间,姚老师的腿伤久难愈,昔日球场上的骄子,如今只能一拐一瘸地站在讲台上了。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姚老师担心孩子辍学,他不时都在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学生,姚老师会特别照顾,给他们买笔、买写字本,给生病的孩子买药,严重的马上送到卫生室治疗,并帮他们先垫付着医疗费……

  “代课教师”这个词汇代表着奉献,又饱含悲酸。代课教师工资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办教师都经历了那清贫、微薄收入的生活,姚老师却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到现在一个月收入只拿到一千元,在他心目中,从来没有说过工资少,没有因为工资少而叫领导给他减少

  工作量。因为他有能力,得到领导的赏识,所以领导总会多给他一些工作,多给他一些机会,锻炼他的意智。

  曾有不少人对姚老师说:“你干了这么多年,太不值了,到现在还没有摘去“代课”的帽子,还没有获得国家的认可,一个月才几百元钱。”他说:“奉献着也是生活,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不后悔。再多的苦也能吃,再多的累也能受。虽然没有享受到正式老师的待遇,但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的快乐是一样的美好。”

  在姚老师的教学生涯中,虽然没有惊人的创举和惊人的数目,可他却在这平平凡凡的工作岗位上,时刻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把一片执着的爱心奉献给了他的学生,让学生走进光明的大道,成为祖国的栋梁。

  岁月无情催人老,三尺讲台写春秋。当年那个热血青春郎儿,而今鬓角开始添微霜,脚也残了,但他无怨无悔。姚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静心耕耘,不图名、不慕利、不图报,潜心为老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夏秋冬,寒来署往,姚承材,这位平凡的山里人就这样忙忙碌碌地度过了他二十五年的岁月。二十五年,姚承材用真挚的爱,抒写了他人生长河中最美丽的诗篇,站在三尺讲台上,他永不言悔。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