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9日 来源:贺州日报 作者:刘新轩 李岸群 肖洁琳 生黄慧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几年,我市不少外出到发达地区务工的基层党员、农村青年返回家乡创业,平桂管理区公会镇新新村党员谢庆勉就是其中一个。2010年初,在外打过工、做过生意的谢庆勉,把种植莲藕作为自己在家乡创业的首选,眼光独到的他并没有走家乡传统的莲藕种植的老路,而是瞄准市场,引进外地优质莲藕品种和高效的采挖技术,走特色种植道路——种莲藕,觅“黄金”。

  “一个没种过田的人居然回家种莲藕,”2010年初,谢庆勉回家种莲藕的消息在村里散播开来,起初谁也不敢相信。原来,1988年刚满21岁,就开始出门闯世界的谢庆勉,先后在广东省、福建省等地打过工、做过生意,近几年主要在广东做蔬菜、土特产批发销售,每年收入也有几十万。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庆勉在湖北、福建跑生意时,看到当地莲藕产业发展得十分繁荣,莲藕不仅产量高、价格好,而且畅销国内外市场;而自己家乡自古以来也有种植莲藕的传统,但因种植技术落后等原因,莲藕产量和品质一直上不去,市场反响不好。凭借多年历练商海的敏锐嗅觉,一直想回家创业的谢庆勉心里顿时萌生了一个想法——引进外地品种和技术,回家创业发展莲藕种植。

  2009年下半年,谢庆勉在回家探亲时把回家发展规模化种莲藕的想法与在家乡当村支书的堂哥谢庆让进行了深入交流,两人一拍即合。随后,谢庆勉先后奔赴山东省济南市、湖北省武汉市等地,向当地的莲藕种植大户“拜师学艺”,学习他们莲藕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和经验,并专程到湖北省水生蔬菜研究中心,向研究水生蔬菜的专家学习请教,对莲藕育苗、施肥、管理、采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和了解。

  2010年春节刚过,谢庆勉根据家乡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从湖北省水生蔬菜研究中心甄选了一年可种植两季的新品种莲藕,在村里租下了30亩水田试水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庆勉的新品种莲藕,首季收获亩产5000多斤,除了亩产量比传统莲藕高出三分之一外,莲藕的外观、口感、粉度都比传统莲藕好,推向市场每公斤卖到了5元钱,价格比传统莲藕高出5至8毛钱。除去成本,每亩莲藕能年收入2万余元。

  “种莲藕关键的就是品种和采挖,传统的莲藕采挖方法一人一天顶多能挖100斤,搞规模化种植根本没办法。”谢庆勉说,今年他把自家的莲藕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00亩,利用从外地学习到的莲藕采挖技术,一人一天能挖500多斤,极大提高了莲藕的采挖效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产高价的莲藕使谢庆勉尝到了在家乡创业的甜头。谢庆勉种的新品种莲藕在贺州蔬菜批发市场上声名鹊起,深受各地菜商和超市欢迎,莲藕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一上市就被订购一空。随着莲藕种植效益显现,在谢庆勉的带动下,当地许多村民也纷纷搞起莲藕种植。公会镇周边的沙田镇、钟山县石龙镇,新新村周边的石塔村、莲胜村、田富村、杨会村、新农村、栗木村等地的农户也纷纷慕名而来,学习他的莲藕种植技术。

  从2010年回家种莲藕至今,谢庆勉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户种植莲藕2000多亩,从育苗、管理到采挖,谢庆勉都会热情地给予指点和帮助,并利用之前在做蔬菜生意的门路,帮助藕农把莲藕卖到了广西区内的梧州、玉林、南宁以及粤港澳地区。今年,谢庆勉向上级部门递交了成立农民合作社的申请,合作社成立后,统一开展莲藕优良品质的引进和推广,统一为藕农进行技术服务指导,统一对莲藕进行包装销售,为莲藕种植产业做大建立一个贯穿种、产、销的规模化经营渠道。

  现如今,走进公会镇新新村,放眼望去,一方方荷塘满目苍翠,藕农们在田里忙碌地采挖莲藕,水渠边上三三两两清洗莲藕的身影,将一根根洗干净了的饱满嫩白的莲藕打包装车,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销路根本不成问题,目前这个规模的莲藕产量,东莞、深圳的菜商一个月就销售了,下一步我们要向出口这个目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继续引进高产茭白、早产茨菰、马蹄等水生作物回家乡种植,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把农产品销售到国外。”略有小成的谢庆勉没有就此满足,瞄准国外市场的他对此信心满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