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唐群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对于玉林的近10万名党员干部来说,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他们在工作中有了两个正式身份——除本职工作的岗位职务外,都增添了“回乡工作队成员”这个头衔。

  在这背后,是玉林市掀起的一场大规模以“党员干部返回原籍地服务”为特色的群众路线的探索与实践。

  过去的几个月中,在玉林市委市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这支庞大的回乡干部队伍带着反哺故土的满腔热情,回到家乡,走进农家,访民情、解民难、化民怨、办实事,赢得了家乡群众的热情赞誉,培育了党群干群的鱼水深情。

  干部回乡,人亲路熟家底清

  “看,这个大型沼气池生产的沼气可供100多户村民使用,照明、煮饭等全部够用。”10月15日下午,在北流市新圩镇平安山村,欧连热情地带记者参观一个个最近为民办实事的项目。“这是我的家乡,每一点新的改变都让我倍感高兴。”他说。

  北流市防空办的欧连是平安山村回乡工作队的5名成员之一。在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调研中,回乡工作队发现村里的养殖场众多,粪便及废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大家开会研究后,决定合力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建设几个大型沼气池,一来可以提供清洁的能源,二来可以处理掉养殖场粪便废水。最终该村争取到资金80多万元,一个沼气池已投入使用,还有两个正在建设之中。

  对此,平安山村村支书傅开常感慨地说:“没有回乡工作队,村里不可能有能力解决这样大的问题。

  村里外出干部关系广、信息灵,而且对家乡充满感情,在群众中又有威望,他们组队回村合力为村里办事,群众对此期盼已久。”

  今年4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之后,玉林市委发出了组建千支干部回乡工作队返回原籍服务家乡的总动员令。短短几天时间里,全市1583支干部回乡工作队近10万名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帮助家乡农村发展经济、解决困难。

  乡情是社会关系的黏合剂,是转型社会的稳定阀。从目前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玉林市将党员干部派回原籍服务,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党员干部服务的是生其养其的故土,更易于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接触的是有血脉关系的父老乡亲,更易于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服务之地“人亲路熟家底清”,开展工作更有针对性。

  事实证明,回乡工作队既得到了故乡群众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认可。自治区领导在玉林调研时,就对“干部回乡工作队”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个做法好!党员干部积极回到原籍村服务家乡,这一创新举措值得其他地市学习借鉴。”

  服务暖乡,办实事取信于民

  连月来,活跃在玉林全市1473个村(社区)的近10万回乡党员干部,急民之所急、帮民之所需,为家乡的面貌改变“家长里短”做了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许多干部的“官风”得到了有效改变,民本理念逐渐树立,逐渐得到了群众的信任。

  干部回乡队的一个最直接成果,就是帮助农村解决一批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在容县石寨镇石寨村,一条垃圾河堵塞多年,臭气熏天,在15名回乡工作队员的合力之下,想方设法筹资400多万元,彻底整治了河道;在兴业县大平山镇陈村,“干部回乡工作队”通过推广环保饲料和粪便集中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基本解决了养鸡场的污染;在陆川县米场镇南中村,干部回乡队发现村里的交通咽喉——陈村桥存在交通隐患,筹资39万元检修并硬化了该桥,还新修了3条环村道路……

  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干部回乡队对家乡做好经济服务。他们立足乡情村情,制定发展规划,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进程,并主动把信息、资金、技术和项目等要素向农村集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容县浪水乡泗河村回乡干部吴益君创新观念,发动村民利用山泉水和原来小纸厂留下的50多个废水池养环保鱼,最终实现了变废为宝,使该村走上了一条特色产业的致富之路。

  在干部回乡队回村服务的过程中,群众发现,党员干部下乡时变得和蔼可亲了,干工作更实在了,曾经“衣锦还乡”变成了现在的“服务暖乡”。石寨村72岁的杨东明说:“干部们彻底放下了‘官架子’,他们不仅挨家挨户宣讲政策、亲自上路搞清扫工作,还积极申请项目资金,为村里办大事。”

  据统计,几个月来,全市干部回乡工作队帮助所在村引进发展项目236个,总投资3700多万元,解决项目在建困难问题200多个;走访接访群众10万多人次,调处化解矛盾纠纷3950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跟踪考核,打造“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为保障这支10万“干部大军”的高效运转和饱满的工作状态,避免出现为群众服务的“姿态化”和“短期化”,玉林市委通过在队伍组建时的科学规划和队伍下乡后的动态跟踪考核,奖勤罚庸,旨在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每一支干部回乡工作队都不是仅按籍贯随意组建,背后有着仔细的考量。在队伍组建前的两三个月,玉林市委组织部抽调精干力量对各村面临的困难及本籍干部力量开展了一次全覆盖式的大摸底。根据真实情况,遵循“党政干部帮难村、经济干部帮穷村、政法干部帮乱村、技术干部帮产业村、‘第一书记’帮后进村”的原则,同时也对一些干部力量薄弱的村进行了人员调配。

  比如,在养殖业发达的北流市北流镇六地坡村,畜牧专家朱丽凤就成为了干部回乡队的骨干。事实证明,她发动村里的养殖户推广生态发酵床养殖技术,实现养殖污染就地消化,变废为宝,为村里找到了一条发展养殖与保护环境不冲突的道路。

  为防止干部回乡不作为,玉林市委专门出台了《回乡工作队暂行办法》,对各村项目服务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干部队伍的作风进行督查,严管队伍,严明纪律。

  为树立干部回乡队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玉林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回乡工作纪律,规范工作队员的言行,要求其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不奢侈浪费,不扰民,经得起组织考验、群众监督。比如,博白县沙河镇干部回乡工作队就在回乡期间统一穿着“美丽沙河”字样的服装,方便群众监督。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