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苏梦椿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黄如党正在冲洗猪舍。 

  砂糖橘果园里一个个金黄色的砂糖橘令人垂涎欲滴,一排排整齐宽阔的猪舍掩映在绿丛中,鱼塘里鱼儿在碧绿的浮萍下畅游……苍梧县沙头镇新建村大塘坪养猪场内呈现出好一派果满园、猪满舍、鱼满塘的农家新景象,这就是当地人称68岁年近古稀的“猪司令”黄如党创办的立体养殖基地。

  立体种养效益好

  走进猪场,只见场内分别建有母猪舍、保育舍、怀孕舍、育肥舍。保育舍内一张张整洁干净的产床一字排开,产床宽1.5米、长2米,由铸铁焊接而成,底部离地面约30厘米,分为两部分,中间用栅栏隔开。一部分在两旁护栏约10厘米处设有一排斜杆,以防止母猪躺下过快压到仔猪;另一部分摆放着一间橙色的小房子,“那是猪仔保温箱。”黄如党解释,保温箱接通电源后,保温箱内气温升到25度,电源开关就会自动断开,这样保温箱以保持温度、湿度恒定。保温箱为猪仔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确保猪仔少生病成活率高。

  在育肥舍,一只全身长满棕色皮毛的小猪正张开嘴巴伸进一条水管里畅快地喝水。“那是自动饮水器”,黄如党介绍,他的猪场内购置安装了自动饮水器和投料器,实现了饮水、喂食自动化。

  “真得多谢猪司令,让我们家每月都省下一笔煮饭烧菜的花销。”猪场附近的村民高兴地说。据黄如党介绍,刚养猪时,他并没有建造大型沼气池,生猪排出的粪便、尿液都直接排放到一旁的池塘和附近村民的水田里,臭气弥漫村头巷尾。刚开始,村民们挺高兴,因为有了大量免费有机肥料,稻田就不用施肥了,也就不计较那难闻的臭味了。可两年后,村民的稻田也因肥料过于充足而令禾苗生长太茂盛致粮食大幅度减产,熏天的臭气也影响了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群众的意见越来越大。为了不影响邻里关系,后来,在该镇能源站工作人员的建议下,经过深思熟虑,他在猪舍下面建了8个沼气池,将猪粪全部排到池内。猪粪在池内经过腐熟、发酵后产生大量沼气。而他家离猪场很远,把沼气引回家不太现实。于是,他决定把沼气送给附近的村民,让他们架设沼气管直接从池内引气回家,以供他们照明、烧菜、煮饭使用。附近村民免费用上环保的新型能源。5年前,他又在附近租用20亩小山丘种植砂糖桔。剩下的残渣和沼液,作为有机肥,用来淋浇果园里的砂糖橘,形成了“猪-沼-果”立体循环养殖模式,增加了其个人收入,方便了众乡邻。

  刚开始时他的猪场规模很小,投入5万元在120平方米的场地建了6个育猪舍,饲养了90头肉猪,效益也不太好。但回归家乡、扎根家乡的决心使他一路坚持了下来。现他的猪场已发展成拥有约1200平方米猪舍、20亩砂糖橘、3亩鱼塘大型养殖基地。之前,他的侄子黄文辉帮他打理猪场的日常事务,也于2010年也拿出多年积蓄投入养殖,猪场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去年获得了25万元政府发放的“四大工程项目”奖励性扶持资金,更激发了他们做大养猪事业的决心。今年场内现饲养母猪36头,现存肉猪312头,已出栏251头,加上砂糖橘和鱼塘的收入,年产值约达54万元。

  退休回乡创大业

  黄如党1945年出生于沙头镇新建村大塘组,他原是一工厂的职工,后调到广东珠海一企业工作16年,全家人也迁至珠海定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在2007年退休后回乡创办猪场。当黄如党决定回老家当“猪老倌”时,他的这个想法遭到家人强烈反对。“你有那么多的退休金,生活无忧,何必去吃那份苦。”子女们极力劝说,众乡亲也笑他傻。可强烈的家乡情怀牵引着他的心,“树高万丈,落叶终究归根”。他对家人及朋友说,城里的退休生活虽然悠闲自在,可回乡是他多年来的夙愿,且劳动可以锻炼身体,也让人内心充实,何乐而不为

  而今,家人见他如此尽心尽力、乐此不疲地当“猪司令”,便不再反对,他的老伴也已经回到家乡和他一起过起了“你养猪来我持家”的田园生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