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平正在给婆婆剪脚指甲。
总书记伸出温暖的手
今年初冬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记者赴藤县采访从北京载誉归来的石秀平。由于道路维修,几公里的路颠簸了近半小时才赶到新庆镇新庆村。
看到记者到来,石秀平的小女儿端出了热乎乎的山茶。今年59岁的石秀平,说起在北京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难掩激动与兴奋——9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全国道德模范,获得提名奖的石秀平当时站在第三排中间位置。总书记微笑着,亲切地向戴着瑶族头饰的石秀平伸出了温暖的手……
县城里,乡镇上,如今仍能看到一条条横幅:“祝贺石秀平荣获道德模范提名奖”、“向石秀平学习”……石秀平在当地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而记者眼前的石秀平,却依然是一副恬静淡然的笑容。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都在显现着她36年来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提起石秀平,村里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从她和丈夫结婚那天起,就承担起照顾婆婆、五保老人和夫家亲人的责任,默默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着她照顾孤寡老人和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多苦多难都挺过来了——道德模范非她莫属!”听了村民黄高声这番话,旁边的村民也都点头表示赞同。
不畏艰难嫁入特殊家庭
石秀平出生于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乾如村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石秀平与从藤县到融水打工的卢志汉相遇,被这个诚实憨厚的小伙子所吸引,开始谈婚论嫁。
当时,外人都说她傻,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原来,卢志汉是个孤儿,和邻居家左眼失明的残疾孤儿卢华基组成一个特殊的“家”相依为命,相当贫穷。面对心仪的恋人,卢志汉也担心石秀平知道家里有这么一个“局外人”会不高兴。然而,石秀平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加入这个特殊家庭,并深情对丈夫说:“我会善待家人的。”
虽然石秀平早有思想准备,但嫁过去后,卢志汉的家庭条件远比她想象的更加艰难。
所谓“新房”,只能用“简陋”两字形容:家徒四壁,廊檐成了厨房,做饭、炒菜都在檐下;没有饭桌,吃饭时端个碗,站着或者随便找个凳子坐着……家里的唯一收入,是靠丈夫在镇派出所当治安协管员所得的300元工资。石秀平自进入卢家后,从未为自己添加过一件价值30元以上的新衣。
在如此窘迫的状态下,石秀平用养猪赚来的钱搭建了两间土坯房,给卢华基和残疾孤儿居住,剩下仅有的一点钱全花在老人治病补身子上。
以德报怨甘愿吃苦受累
婚后第二年,村中五保老人、卢志汉的堂叔卢锡才病倒在床。石秀平夫妇连夜把卢锡才送到县医院。卢锡才病愈后,石秀平又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此后30多年来,石秀平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卢锡才,直至去年96岁高龄的卢锡才无疾而终。
石秀平的婆婆在其丈夫病故后改嫁到邻村,丢下卢志汉、卢棣汉两兄弟,两兄弟难免对母亲有怨恨。2004年,80多岁的婆婆意外跌断了大腿,无人照顾。石秀平瞒着丈夫去看望婆婆,并说服丈夫让婆婆回家治病,并为婆婆四处寻医问药,细心服侍。在石秀平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基本康复。
“石秀平和婆婆的关系像母女一样好,我们常看见她帮婆婆梳头、剪指甲,有说有笑。”石秀平的邻居煞是羡慕地说。婆婆在记者面前更是一口一个“好媳妇”地夸石秀平。
卢志汉的堂哥卢棣发在镇上开有一家钟表修理店,生意红火,平时对弟弟一家的困难处境很少过问,甚至对石秀平也常常出言不逊。
2007年,卢棣发患上食道癌,生命危在旦夕。石秀平不计前嫌,筹款两万元给卢棣发治病。卢棣发动手术后,石秀平和丈夫又轮流到医院照顾。在医治无望后,石秀平将卢棣发接回家悉心照顾。村里人担心被传染,不敢接近卢棣发。卢棣发心感凄凉,石秀平夫妻俩则轮流开导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卢棣发人生最后的日子在亲情的温暖中度过。
代代传递的爱心接力
在母亲的感染下,石秀平的子女也十分尊敬老人,孝敬和爱心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
在深圳打工的小女儿卢容清恰好回乡探亲,她告诉记者,在自己印象里,自打出生后,家里就有“非亲非故”的老人和残疾人一同居住了。
“有一次,我看到老人吃饭时口水、鼻涕跟着流出来,饭粒洒得满桌都是,不禁流露出厌恶的表情。妈妈却教导我:有老人才有年轻人,谁都会有老了走不动的一天,等我们老了的时候可能会更难看……”
石秀平欣慰地告诉记者,如今,儿子、女儿和媳妇都非常支持自己,在外打工的儿子不时寄钱回来,帮助自己坚持“慈善事业”。在家中帮忙的媳妇也很支持婆婆的行动,石秀平有事外出或在田间劳作晚归时,她就承担起做饭和照顾家中亲人等家务。
上个月,卢华基老人病倒了,石秀平和女儿一起带他去镇卫生院治病。女儿不仅留在卫生院帮助照顾护理,还拿出身上仅有的1000元交付了医药费。
2012年,丈夫的突然离世让石秀平深受打击。“好像脊梁骨断了一样。”石秀平说。家中的唯一经济来源中断,留下90多岁的婆婆和卢华基。痛苦的石秀平没有抱怨,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家人。
她的孝老助孤的举动感动着左邻右舍。新庆村党支书卢运昌说:“石秀平已成为村里人学习的榜样。村里调解老人赡养、婆媳矛盾等问题,总会拿石秀平的事迹作为正面教材教育村民。如今,村民之间正在开展‘比模范、学模范、赶模范、超模范’活动。”
“接孤残乡邻回家赡养,有人说我蠢。我觉得好事总得有人做。其实做习惯了,照料起来也没想像那么难的。”石秀平谈到自己36年来孝老助孤的经历,并不觉得有多难多伟大。
记者采访中看到,石秀平家门前大片稻谷已经黄了,马上就可以收割。房后的庭院,有一片新铺的水泥地和刚开辟的地基。
“我家住房条件不太好,比较紧张,想在后院多建几间房,以后就可以接更多需要帮助的孤残老人来居住了。”谈及今后的打算,石秀平道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