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张天韵 本报通讯员 郑昌彬 文/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石秀平正在给婆婆剪脚指甲。

 

  总书记伸出温暖的手

  今年初冬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记者赴藤县采访从北京载誉归来的石秀平。由于道路维修,几公里的路颠簸了近半小时才赶到新庆镇新庆村。

  看到记者到来,石秀平的小女儿端出了热乎乎的山茶。今年59岁的石秀平,说起在北京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难掩激动与兴奋——9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全国道德模范,获得提名奖的石秀平当时站在第三排中间位置。总书记微笑着,亲切地向戴着瑶族头饰的石秀平伸出了温暖的手……

  县城里,乡镇上,如今仍能看到一条条横幅:“祝贺石秀平荣获道德模范提名奖”、“向石秀平学习”……石秀平在当地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而记者眼前的石秀平,却依然是一副恬静淡然的笑容。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都在显现着她36年来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提起石秀平,村里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从她和丈夫结婚那天起,就承担起照顾婆婆、五保老人和夫家亲人的责任,默默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着她照顾孤寡老人和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多苦多难都挺过来了——道德模范非她莫属!”听了村民黄高声这番话,旁边的村民也都点头表示赞同。

  不畏艰难嫁入特殊家庭

  石秀平出生于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乾如村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石秀平与从藤县到融水打工的卢志汉相遇,被这个诚实憨厚的小伙子所吸引,开始谈婚论嫁。

  当时,外人都说她傻,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原来,卢志汉是个孤儿,和邻居家左眼失明的残疾孤儿卢华基组成一个特殊的“家”相依为命,相当贫穷。面对心仪的恋人,卢志汉也担心石秀平知道家里有这么一个“局外人”会不高兴。然而,石秀平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加入这个特殊家庭,并深情对丈夫说:“我会善待家人的。”

  虽然石秀平早有思想准备,但嫁过去后,卢志汉的家庭条件远比她想象的更加艰难。

  所谓“新房”,只能用“简陋”两字形容:家徒四壁,廊檐成了厨房,做饭、炒菜都在檐下;没有饭桌,吃饭时端个碗,站着或者随便找个凳子坐着……家里的唯一收入,是靠丈夫在镇派出所当治安协管员所得的300元工资。石秀平自进入卢家后,从未为自己添加过一件价值30元以上的新衣。

  在如此窘迫的状态下,石秀平用养猪赚来的钱搭建了两间土坯房,给卢华基和残疾孤儿居住,剩下仅有的一点钱全花在老人治病补身子上。

  以德报怨甘愿吃苦受累

  婚后第二年,村中五保老人、卢志汉的堂叔卢锡才病倒在床。石秀平夫妇连夜把卢锡才送到县医院。卢锡才病愈后,石秀平又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此后30多年来,石秀平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卢锡才,直至去年96岁高龄的卢锡才无疾而终。

  石秀平的婆婆在其丈夫病故后改嫁到邻村,丢下卢志汉、卢棣汉两兄弟,两兄弟难免对母亲有怨恨。2004年,80多岁的婆婆意外跌断了大腿,无人照顾。石秀平瞒着丈夫去看望婆婆,并说服丈夫让婆婆回家治病,并为婆婆四处寻医问药,细心服侍。在石秀平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基本康复。

  “石秀平和婆婆的关系像母女一样好,我们常看见她帮婆婆梳头、剪指甲,有说有笑。”石秀平的邻居煞是羡慕地说。婆婆在记者面前更是一口一个“好媳妇”地夸石秀平。

  卢志汉的堂哥卢棣发在镇上开有一家钟表修理店,生意红火,平时对弟弟一家的困难处境很少过问,甚至对石秀平也常常出言不逊。

  2007年,卢棣发患上食道癌,生命危在旦夕。石秀平不计前嫌,筹款两万元给卢棣发治病。卢棣发动手术后,石秀平和丈夫又轮流到医院照顾。在医治无望后,石秀平将卢棣发接回家悉心照顾。村里人担心被传染,不敢接近卢棣发。卢棣发心感凄凉,石秀平夫妻俩则轮流开导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卢棣发人生最后的日子在亲情的温暖中度过。

  代代传递的爱心接力

  在母亲的感染下,石秀平的子女也十分尊敬老人,孝敬和爱心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

  在深圳打工的小女儿卢容清恰好回乡探亲,她告诉记者,在自己印象里,自打出生后,家里就有“非亲非故”的老人和残疾人一同居住了。

  “有一次,我看到老人吃饭时口水、鼻涕跟着流出来,饭粒洒得满桌都是,不禁流露出厌恶的表情。妈妈却教导我:有老人才有年轻人,谁都会有老了走不动的一天,等我们老了的时候可能会更难看……”

  石秀平欣慰地告诉记者,如今,儿子、女儿和媳妇都非常支持自己,在外打工的儿子不时寄钱回来,帮助自己坚持“慈善事业”。在家中帮忙的媳妇也很支持婆婆的行动,石秀平有事外出或在田间劳作晚归时,她就承担起做饭和照顾家中亲人等家务。

  上个月,卢华基老人病倒了,石秀平和女儿一起带他去镇卫生院治病。女儿不仅留在卫生院帮助照顾护理,还拿出身上仅有的1000元交付了医药费。

  2012年,丈夫的突然离世让石秀平深受打击。“好像脊梁骨断了一样。”石秀平说。家中的唯一经济来源中断,留下90多岁的婆婆和卢华基。痛苦的石秀平没有抱怨,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家人。

  她的孝老助孤的举动感动着左邻右舍。新庆村党支书卢运昌说:“石秀平已成为村里人学习的榜样。村里调解老人赡养、婆媳矛盾等问题,总会拿石秀平的事迹作为正面教材教育村民。如今,村民之间正在开展‘比模范、学模范、赶模范、超模范’活动。”

  “接孤残乡邻回家赡养,有人说我蠢。我觉得好事总得有人做。其实做习惯了,照料起来也没想像那么难的。”石秀平谈到自己36年来孝老助孤的经历,并不觉得有多难多伟大。

  记者采访中看到,石秀平家门前大片稻谷已经黄了,马上就可以收割。房后的庭院,有一片新铺的水泥地和刚开辟的地基。

  “我家住房条件不太好,比较紧张,想在后院多建几间房,以后就可以接更多需要帮助的孤残老人来居住了。”谈及今后的打算,石秀平道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