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2日 来源:玉林晚报 作者:梁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龚镇飞(右一)到车间了解生产情况

   基层打拼奠定成长基础

  广西南山瓷器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容县灵山瓷厂,始建于1978年,属乡镇集体企业。由于缺乏资金、人才,企业效益逐年下滑。1992年,时任厂长的龚镇飞的父亲龚增森借来资金,并与香港启南贸易公司合作,初步解决了企业技改、资金问题,但公司仍没有多大好转。直到1994年,企业改制,广西南山瓷器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公司才有了起色。

  龚镇飞很早就在厂里帮忙,让他对企业经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常在一线奔走,了解工人的工作、生活,在考虑问题时更能主动为工人着想。他认识到,要管理好一个厂,必须想办法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德制企,让工人与企业一起分享劳动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工人的积极性。”龚镇飞说,在基层打拼的经历累积了很多实际工作经验,为他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单一产品结构转向多样化发展

  2001年以前,南山瓷器有限公司主打4.5寸的瓷碗生产,日产能力达40万个。可是单一的产品,让企业在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市场上举步维艰。

  龚镇飞意识到,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2001年,公司大刀阔斧调整产品结构,研发推出新产品的同时加强原产品的质量,丰富了产品结构也更贴近了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逐渐形成了釉中彩、釉下彩、釉上彩、色瓷四大系列上万品种的产品结构。

  与其他陶瓷企业不同的是,该公司将立足点放在国内市场。“城镇人口多,对瓷器需求量大且稳定,市场广阔。”龚镇飞说,主打国内市场,既有市场广阔的先天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国外市场萎缩的问题。目前该企业年产瓷器1.2亿件,三分之二的产品在国内销售。

  企业发展要量体裁衣

  “我们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龚镇飞说,日用陶瓷业的竞争已呈白热化状态,但市场的冰点还未真正到来,有可能更加严酷;公司也正探索构建自己的经营架构,根据市场需求完善结构调整,推进产品升级。

  从2008年开始,该公司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加大科技创新,采用新的生产线以生产出更好、更新的产品。

  在生产车间里,一个个瓷碗有序地通过成型流水线,一旁只有几个工人在操作。“新生产线的引进,大大减少了人工。原来20人的成型流水线减为现在的10人左右,烧成流水线则由原来的100多人减为30人左右,生产效益却大大提升。”新技术带来的成效远不止这些,自动化生产线引领陶瓷生产走向工业化、自动化。龚镇飞介绍,原来的生产线温度只能达到700℃左右,如今可达到1200℃,公司得以生产更高端的产品,销售价格也提高了30%-40%。用人越来越少,产值越来越高:2008年职工1400人,产量为6000万件、产值近8000万元;今年则是1100人,产量将增至1.2亿件、产值2亿元。

  以人为本,企业走得更远

  搏击市场浪潮的龚镇飞十分注重人才的发现、吸引及培养。

  为让企业员工掌握熟练的生产技术,龚镇飞对新进员工统一进行技术培训,再由技术熟练的车间主任、班组长或技术员带班熟悉技能。公司还从外地聘请专家到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同时组织员工外出学习。2010年,他在公司内成立了南山商院,为企业多出优质产品奠定了人才基础。

  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把每年所得的利润用于技改、扩大再生产外,还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建设企业文化、员工宿舍楼等。公司还策划了生日祝福活动,员工以及其父母过生日时,公司会给他们送上生日礼物和祝愿。

  龚镇飞说:“企业管理关注‘人’,让他们感到企业如家,就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