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老区百色市出发,车在大山深处盘旋,行到险峻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2011年广西定向北京大学招录选调生,管理学博士朱慧涛通过考试成为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去年3月份他又主动请缨,沿着这条路到凌云县的一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
经过2个多小时的山路,记者来到了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弄塘村,迎上来的朱慧涛穿着朴素,满脸灰尘。“我住在一个农户家,他们夫妇外出务工了,女儿在外地读书,只留下年迈的母亲。吃饭则是百家饭,刚到村里时这帮了我这个外来书记一个大忙,既熟悉了人头,又摸清了村里的发展境况。”朱慧涛说。
弄塘村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大石山区贫困村,也是凌云县34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有6个自然屯,1000多人,是个汉族、壮族和瑶族杂居的村落。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2263元。
“熟悉情况后,我发现村里最急迫的事情是修路。”朱慧涛说,有一次他和村民一起去砍甘蔗,发现因为不通路,村民有的肩挑背扛,有的用马驮,没有马的农户要花钱雇佣马,才能把甘蔗运到公路边,辛苦一年,挣不到几个钱。
去年十八大召开后,朱慧涛从自治区发改委申请了一笔扶贫资金,帮助村里修建了一条长3公里、宽2.5米的水泥硬化道路。这样一条不能再普通的乡村道路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路。
“四岭屯有2000亩经济林,种的是杉木、八角、茶油等。一户农民告诉我,生产性道路开通后,他今年卖杉木光运输成本就节约了6000元。全屯38户,算下来,运费节约了20多万元。”朱慧涛说。
到村里工作后,朱慧涛深切感受到中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非常大,农村的基础设施特别落后,在山区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就是帮助农民致富。
修路、危旧房改造、建地头水柜和家庭水柜……一年多来朱慧涛很忙碌,但是光给农民“输血”还不够,让村民脱贫,关键是“造血”。
号准脉后,他给弄塘村的产业发展谋划了“种养结合、以养补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甘蔗比玉米、水稻收成都好,他就跑自治区农业部门,引进良种,扩大甘蔗种植规模200亩。他到外地取经,带领村民在过去荒芜的石山上种植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核桃树1200亩。
在养殖上,朱慧涛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探索了重点户带贫困户的养殖模式。去年扶持年轻党员李开富养殖兔子成功后,朱慧涛今年又鼓励他给50多个贫困户提供兔崽,同时负责统一收购和销售,他向县里申请扶贫资金给每个贫困户补助3000元买兔崽和兔笼。
现在,弄塘村不仅养兔业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开始养母猪、野生石蛙和凌云土鸡。2012年,弄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66元,比2011年增长75%。2013年,有望突破5000元。
聊起这一年多来最感动的事情,朱慧涛说,是村干部精神面貌的悄然变化。“刚到村里时,一些村干部连惠农政策有哪些都搞不懂,产业发展更是不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一次,我和一名村干部到屯里走访。有村民问,他想养羊,村里能不能给点支持。这名村干部脱口就说,按政策,禁止放养。圈养的话,可以申请石漠化治理资金。那一刻,我眼睛湿润了。”
2年任期将满,春节后朱慧涛就要回到原单位工作。他现在依然骑着摩托车,和村干一起走家串户、奔赴田间地头。“我不能自己单干,要依靠和帮扶好村‘两委’班子。希望我走后,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朱慧涛说。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横 县]住村工作队一年引进项目158个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全村已经逐步形成猪、羊、牛、鳖、蛇等多样化养殖的格局,村民增收渠道拓宽了不少。”4月15日,在自治区级贫困村横县南乡镇竹莲村,该村第一书记李玉全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详细】
[横 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驻村一年累计帮扶资金3240万元
4月9日,横县南乡镇竹莲村村民黄家秋在自家5亩百香果的果棚里查看果苗长势。“预计到明年秋季就可以挂果了。” 黄家秋很有信心地说。 【详细】
[大化县]产业扶持覆盖35个贫困村 贫困户至少有1项增收项目
大化瑶族自治县推进多元化扶贫模式,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农民工服务和土地流转等5个方面下功夫,打出扶贫攻坚组合拳。2014年至今年一季度,产业发展扶持覆盖35个贫困村,全县贫困人口减少超过两万人。 【详细】
[象州县]23家民营企业贫困村“认亲”
3月31日,象州县举行“百企助百村”工作启动仪式。当天,23家民营企业与象州县23个贫困村(社区)结成第一批帮扶对子,并签订帮扶协议。 【详细】
蓝敏坚: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把脉开方
“如今,在家门口做事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宜州市龙头乡龙德村村民如是说。龙德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市委党校干部蓝敏坚到村任“第一书记”后,2014年村人均纯收入达2300多元,同比增长11.8%。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