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3日 来源:左江日报 作者:农桂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再过两年,这里会是一大片的栀子花,到时,‘荒山’可就变‘金山’啰。”近日,笔者来到天等县宁干乡东仪村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该基地总经理苏尔俊指着种满黄栀子苗的山地自豪地说。

  苏尔俊是浙江人,是广西天等县俊垠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13年7月,在相关人士的引领下,他只身一人来到宁干乡东仪村,看到很多杂草丛生的荒山,触发了他创业的动机。经多次考察,他聘请专家检验土壤之后,决定在此投资。在宁干乡政府、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9月他在宁干乡东仪村成立中国东盟天等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主要是利用和开发荒山种植黄栀子、山豆根等中草药,预计总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虽已65岁,苏尔俊却是干劲十足,他亲临指导工人除草、翻土、整路,目前已投入200多万元,整出20多公里路,翻耕800多亩荒山,并已种上20万株黄栀子。

  “我在这里种黄栀子有6天了,老板都是给我们结算当天的工钱,在家门口我们都可以挣到钱了”。该乡东仪村苏大婶边给黄栀子苗挖坑边告诉笔者,以往这个时候农田没活忙,大家都在家闲着。现在,村民们都在山里忙着割草、喷洒除草剂、种植黄栀子,既能顾家,又能赚钱。村民苏大文今年50多岁,家里之前开荒的50多亩山地全部租了出去,自己还帮苏尔俊管理基地,到目前,他已从老板手中领取6000多元的工钱了。“现在基地每天雇佣近150多位村民种树,到今后的培育、管理及收购过程,将会吸纳附近更多的村民来务工。”宁干乡政府一位负责人说。据了解,该中草药种植基地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大量使用当地村民进行劳动,就地转移了部分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苏尔俊告诉笔者,黄栀子一般两年左右就会产生经济效益,按照近年来的市场收购价,只要每一株黄栀子能有100元的收入,预计800多亩药田年产值逾千万元。目前已完成前期的种植,将在后期工作中,加大投入,进行精细管理,努力打造品牌,争取把这800亩“荒地”变成“金山”。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