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6日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张锐锐 通讯员 潘棉纯 文/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图为潘毛清在苗棚查看虫害防治。

 

 

  他已然退休,本该过着清闲的生活。然而由于带领老家乡亲们致富的心“不死”,他毅然“解甲归田”,走上带领乡亲们种烟致富的道路。

  61岁的潘毛清原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农业局一名干部。他的老家乔善乡拉欢屯处于罗城县西部,四门环山,叠嶂层峦,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小村子。

  多年来,如何带领老家的乡亲过上好日子,一直萦绕在潘毛清心间。他也曾经用自己农业生产知识,带领乡亲尝试过很多农业项目,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意识等制约,效果都不明显。

  2008年底内退后,看到乡亲们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潘毛清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想法也更加强烈了。

  放弃休闲生活 回到老家种烟

  当了解到烤烟种植是个“短、平、快”的致富项目,烤烟种植可以在一年内和别的作物轮作,经济效益相当明显;且当烤烟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烟草部门还可以免费帮群众建烟水配套工程、机耕路等,潘毛清立即决定:放弃清闲的退休生活,回老家带领乡亲们种烟致富。

  2009年2月份,潘毛清向当地烟叶站申请种植25亩烤烟。由于当地曾有种植烤烟失败的经历,潘毛清清楚,要想重新树立乡亲们的信心,只有他种烟成功了,乡亲们才会心甘情愿的跟着改变。

  为此,潘毛清开始实施了带领乡亲们种烟致富的第一个计划——“授之以渔”。每个技术要点环节,他都请来村里几个有种烟潜力的农户做帮工。他知道,要带领乡亲们种烟,学好技术是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路子。

  初尝丰收喜悦 推广“烟稻”轮作

  当年,由于烟草部门技术指导到位,大田管理到位,潘毛清的25亩烟叶喜获丰收,亩产290斤,售烟收入11.4万元,除去“偏高”的人工成本和物资成本,纯收入还有3万多元。

  烟叶采收结束后,潘毛清又利用自己的农业技术,在烟田里种上了制种(制作水稻育种的原材料)水稻,实行烟稻轮作。由于烟叶种植时肥料充足,当年制种水稻亩产175公斤干水稻制种谷子,育种谷子16元/公斤,每亩又有近2000元的收入。

  潘毛清的“烟+制种水稻”制种模式获得成功后,2010年,经常作为帮工的潘敦贵等5户也加入到了种烟的队伍。当年,全屯种植烤烟85亩。潘毛清心里明白,这5户的成败,决定着往后全屯烟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他义务当起了技术指导员,全程跟踪指导,确保万无一失。

  2010年,5户新烟农的“烟+制种水稻”,在潘毛清的指导下小获成功。屯里的乡亲们看到后,也积极加入到“烟+制种水稻”耕种模式。2011年,全屯33户人家,有21户种上了烟叶,种植烟叶315亩。

  老家变了模样 甘当义务指导

  由于拉欢屯群众烟叶发展积极性高,发展较快,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烟叶基地。2011年,烟草部门在拉欢屯投资了37万元,兴建水利工程主渠道2条,支渠道6条。从此,乡亲们的田不再饥渴,道路不再泥泞。

  2012年,拉欢屯27户有劳动力的农户,加入到“烟+制种水稻”种植模式。附近几个屯的群众也逐步加入到种烟队伍。当年,整个板团村烟叶种植面积达420多亩。由于乡亲们烟叶种植面积逐步增多,已没有多余的田地出租给潘毛清种烟。

  潘毛清心里清楚,“不与民争地,不与民争利”是他最初回乡带头种烟的目的。现在,烟叶种植面积已经发展上去,烟农们的技术也逐渐成熟,该是自己“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2012年,潘毛清把老家的几亩田地,全部免费给需扩大种植面积的老乡种植,自己义务当起了烤烟生产和制种水稻种植的技术员。

  再次“出山征战” 助力烟叶特区

  2011年,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罗城县龙岸镇建立烟叶特区,经过两年的发展,至2013年,龙岸烟叶特区的基础建设已逐步建成。然而,龙岸镇烟农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潘毛清决定再次“出山”,为烟叶特区的发展起个好头。2013年,潘毛清把自己“烟+制种水稻”种植模式搬到了龙岸镇,租了45亩田地种植烟叶和制种水稻。

  由于“烟+制种水稻”种植模式技术已相当成熟,2013年,潘毛清的烟叶和制种水稻均获得丰收,烟叶亩产270多斤,均价达28.6元/公斤;制种水稻亩产165公斤,亩产值2640多元。潘毛清的成功,让他的“烟+制种水稻”模式在龙岸烟叶特区得以顺利推广。

  “我年龄偏大了,不太适合体力劳动了,但我一定要组织乡亲们组建烟农专业合作社,让乡亲们轻松种烟、科学烤烟、快乐卖烟……”潘毛清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