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4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张立波 石文博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阳朔县福利镇龙尾小学是该县唯一一所瑶族小学,距离县城近40公里。学校共有11名老师,其中6名是外地来的,还有两位老师是每年来轮流支教的,但大家齐心协力,情寄瑶山,共同为瑶山的教育做贡献。近年来,该校连续4年获得了县级教学质量评比“二等奖”、“优秀奖”等奖项。

  扎根大瑶山

  每年都有人来龙尾小学支教,很多人来了又走。今年35岁的苏贤珍是主动报名来任教的,并承诺至少服务5年。“我的老家也是一个瑶族村,我的理想就是能当上老师,改善瑶族地区的教学环境”苏贤珍说。

  2009年,苏贤珍来到龙尾瑶。龙尾瑶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山路九曲十八弯,喊得应,走半天。瑶山环境恶劣,学校的教学条件也非常简陋,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都是瓦房,“房上瓦背漏雨,床下老鼠打架”——老师们如此形容。但苏贤珍没有丝毫后悔。

  以前来支教的老师都是教高年级的学生。苏贤珍想,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应当从头抓起,她向校长申请教学前班。没想到校长却说:“你教不了的!”她说:“我所学专业是幼师,怎么会教不了学前班呢”校长说:“瑶族的孩子从小讲的都是瑶话,只有部分学生会点普通话和本地官话。学前班只能由本地的老师来教,还要一边教一边翻译。”

  后来,苏贤珍便从一年级开始教学,即便如此她还是遇到很大的麻烦。她教学生们认识植物,当读到“茄子”时,学生们的脸上一片茫然,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茄子,而且瑶话的“茄子”很难和普通话互相翻译。学生们没有见过小轿车、火车等事物,脑海中没有概念,教起来也非常费力。苏贤珍只好通过图片、实物展示,请本地老师翻译等方法来增强学生们的印象。

  为了帮助瑶山的孩子们提高学习成绩,苏贤珍吃住都在学校,她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学生身上,自己的女儿却很少有时间照顾。丈夫开玩笑说:“孩子妈妈的精力都在瑶山里用完了。”

  11年的坚守

  今年32岁的谭集亮老师是土生土长的瑶山人。

  2003年,谭集亮调到龙尾小学的其龙教学点,教学点只有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3个班,30多名学生,只有谭集亮一个老师。他要负责语文、数学等所有课程。去教学点的路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2009年,教学点撤销,谭集亮回到龙尾小学。“没有坚强的毅力,是很难挺过这6年的。”谭集亮说。

  龙尾小学每天晚上都有3名老师值班,负责学生们的安全管理。瑶山湿气较大,学生们生病较多,老师便负责通知家长,有时候还要护送学生去看病。最近的卫生室在佛子坳,距离5公里,走路要1个多小时。一天晚上11点钟,一名学生突然抽搐,谭老师骑着摩托车,带学生去看病,路面湿滑,谭集亮小心翼翼地骑车。待学生病情好转回到学校,已经是凌晨3点。

  不了瑶山情

  老师把瑶山当做自己的家,瑶民们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家人。每当山里的果子成熟了,瑶民们腌腊肉时,总是留一份送给老师。一次,苏贤珍、谭集亮等几位老师到学生赵丽明家进行家访,赵丽明的父亲亲自磨了豆腐,还拿出自己珍藏的蜂蜜酒、玉米酒、葡萄酒等十几种泡酒,请老师们品尝。

  瑶族的歌舞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每年六月初一、十月初十,龙尾瑶族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盘王节祭祀活动,载歌载舞欢庆节日。但现在年轻人很少会瑶族的歌舞,瑶族歌舞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于是,学校请来了邓万福等几位瑶民,教学生们学习。邓万福说:“如果能够在学校里开设瑶族歌舞课程,龙尾瑶的歌舞就不愁后继无人了。”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龙尾小学建了新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还配备了电脑,用上了互联网,学生们还吃上了免费的“3元午餐”,学校的教学环境日新月异。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