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谢彩文 通讯员 谭华昌 甘剑伟 文/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林科院梁文汇特派员(前左一)示范核桃挖坑及回土技术。 

  岑溪市软枝油茶种子园吴艺梅特派员(站立者)为营林企业培训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  

  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玉桂成特派员(中)在容县浪水林场示范传授荔枝改良嫁接技术。  

  浦北县林业技术推广站陈铭辉(左一)示范指导农户施肥抚育土沉香幼林。 

  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谌红辉在实验室检查西南桦组培苗,之后在靖西县新靖镇推广示范。

 

  编者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引人注目地提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担当怎样一种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广西林业部门从2012年起向基层派遣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通过挂点兼职方式,活跃在各地乡村、林场、企业,带来适用的林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将智慧和汗水融入绿色大地,发挥出“点绿成金”的独特作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们从两个年度全区百多位林业科技特派员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十余位,以文字报道或图片新闻的方式介绍给读者。通过他们的辛劳和成果,让大家对科技特派员有个直观的认识,对推行这样一种制度提供现成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苍梧县天洪岭林场去年从首府来了个常客,指导他们对1万多亩松杉林进行科学抚育,同时发展林下经济,以短养长种植1000多亩两面针、横经席等珍贵中草药,还养殖出栏1.3万只鸡,实现主业增产、副业增收——这位“常客”是广西林业科学院技术干部舒文波。

  广西福宁工贸有限公司也有一位来自首府的“常客”。他帮助公司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利用胶合板下脚料生产高品质定向刨花板,成为我国第一个此类项目产业化示范基地——这位“常客”是广西大学林学院教授甘卫星。

  岑溪市梨木镇农村自从“攀”上市里一位“女亲戚”,在油茶林大力推行标准化栽培,使4年生油茶单株开花挂果率达到60%,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这位“女亲戚”是岑溪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工程师唐建妮。

  ……

  这些“常客”“亲戚”,其实都有一个正式称呼——“林业科技特派员”。他们由自治区林业部门统一组织派遣,利用出差、周末甚至节假日,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出现在各自挂点的乡村、林场、企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林业厅2012年和2013年向基层派遣两批共158人次的科技特派员,其中2013年派出97人,分别为9个村屯、1个合作社、6个农户和50家企业及林场,在林木良种等10多个领域展开技术服务,指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示范林4.7万亩、培育苗木5600多万株、生产肉鸡67.3万只,培训农民和基层林技人员达1.6万人次,当年实现产值达2.5亿元。

  A 科技之光耀林区

  2013年,自治区林业厅向田林县派遣钟珲、何关顺、马承彪、黄鸿林等5位林业科技特派员,服务村屯、企业、林场,有力推动了该县林业发展。据统计,全县共落实良种繁育、油茶丰产、油茶标准化栽培、油茶高位嫁接换冠、八渡笋低改、桉树配方施肥等示范基地6个,总实施面积3451亩。经过特派员跟踪组织实施,落实76户林业科技示范户,实现经济效益总产值1500多万元。

  女特派员钟珲是一位高级工程师,田林县林业局科教站站长兼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长期从事松、杉、桉用材林和八渡笋(麻竹)、八角、油桐、油茶等经济林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是百色市竹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专家。

  钟珲的服务对象是田林县六隆八渡笋总场。该场主要管辖六隆异地扶贫安置基地,是田林倾全县之力创建异地扶贫安置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八渡笋生产基地。此前,由于投入匮乏、经营管理差和历史纠纷等原因,基地八渡笋出笋率偏低。在全县八渡笋(麻竹)低产林22.1万亩面积中,六隆笋场连片就有12.6万亩,产量逐年下降,与八渡笋价格连年走高形成强烈反差,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钟珲带领县林业局、六隆镇林业工作站、六隆八渡笋总场8位技术人员,实地抽查5%以上的外业调查样方面积,首次在田林县编制完成八渡笋低产林改造设计材料。她积极联系协作单位广西林科院,争取编报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争取财政投入;同时,组织实施八渡笋低产林管护、笋地追肥、病虫害防治等,特别注重指导笋农实施留养母竹、清除老竹根、扩坑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科学技术的投入,使八渡笋基地逐步生机焕发。

  为让林农科学营造油茶、杉木等林木基地,钟珲大力推行油茶低产林改造高位换冠技术。一年来,她走村串寨播撒科技火种,把科技传播到田头地块。

  B 苗木先行绿山乡

  在桂中大石山区忻城县,活跃着一群为青山绿水默默奉献的林业人,有他们的辛勤和付出,这里的山慢慢绿了起来。

  忻城县林业局营林管理站的莫海舰就是其中的一员,十几年在林业一线工作,让他对这里的山水和林木有着深厚的感情。2013年,莫海舰被确定为广西林业科技特派员,他更感觉肩上负着重任。作为当地园林设计领域仅有的工程师,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要想改善人居环境,需要先从苗木入手,要种植好看的、适合本地的树种;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最好就近调运健康苗木。他认为:随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深入开展,绿化苗木需求量将会大大提高,不光是本县需要苗木,各个地方都需要,种植绿化树木一定能走上致富路。在忻城,除了他自己种植一些绿化树外,几乎没人种植绿化树木,更不知道种绿化树比种桉树周期还短、利润还高的“商业秘密”。

  为了让林农跟着种植绿化树木走上致富路,作为林业科技特派员,莫海舰自己先作示范。2013年3月,他以资金和技术入股,以每亩每年350元租金租下125亩地,作为林业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基地,为打造全县最大的园林绿化树木及花卉生产和销售基地打基础。

  当年5月,种植工作全部完成,种植和培育有洋紫荆、秋枫、蓝花楹、黄槐、桂花、黄葛树、美丽木棉、芒果、垂柳、小叶榄仁、黄金香柳、香樟、大花紫薇、小花紫薇、白玉兰、红花继木球、黄素梅球等树种,总数5万株。

  在作好局里本职工作之余,他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基地建设、运营管理和苗木护理上,经常是天全黑才回家。如今,基地一片郁郁葱葱,各种林木沐浴着春雨阳光吐出新叶片。两年后,部分小苗可以出售,3年后树径基本可达到4-6厘米,按目前市场价估算,每株80-120元,5万株的产值将达到400-600万元,5年后可达到1000万元以上。

  莫海舰精心设计,让全县村屯绿化布局合理,树种选择适宜。全县很多林农纷纷种植绿化树,欧洞乡林农韦文理种了5000株洋紫荆和3000株蓝花楹;马泗乡林农潘贵明种下6000株黄槐和4000株秋枫树;大塘镇林农王朋也租了50亩地种植各种绿化树。

  C 大山深处传富经

  岑溪市梨木镇是个偏远山区,莽莽大山绵延不断。一座名叫“护村”的大山,云遮雾绕气势巍峨,陡峭的山坡斜挂着一条林道,坑坑洼洼,行走艰难,走起来要费个把小时才能上到山顶。

  徒步往返这条山路,对唐建妮来说成了家常便饭。作为林业科技特派员,去年她几乎每半个月上山一次。2010年,岑溪市绿银公司在山上种植油茶,去年面积已有2500亩。

  站在山顶鸟瞰四周,坡下呈现块状交错的两种景观:整齐有序的林木和杂乱茂密的草丛——整齐有序的正是3-4年生的油茶林,从山顶一片片呈台阶状向山下延伸。绿银公司当初按传统方式管理,结果杂草丛生,油茶长势不旺,公司束手无策。去年初,唐建妮特派员来了,指导公司进行一系列标准化经营,实施带状垦复,带外清除杂草,春季和夏秋季采用不同配方追肥,按照树龄确定施用量,还配合剪枝培育树冠……

  现场看去,油茶长势旺盛,2年生油茶平均冠幅0.18平方米,3年生油茶平均冠幅0.36平方米,尤其是400亩4年生的油茶林,平均冠幅0.56平方米、树高1.16米,已开花挂果。唐建妮说,这片4年生油茶林2013年产果19.8吨,产茶油990公斤,产值9.9万元。

  在另一面坡,生长着大片油茶幼苗,这是绿银公司新造的1000亩油茶林。公司按唐建妮的指导,事先做好作业设计,选好良种,推广多品系配置造林,按标准整地、施放基肥、科学抚育,与常规方法对比,成活率高出5%,达90%以上,平均树高0.5米,比普通林增高10%。

  唐建妮指导绿银公司带来的变化,带动周边177个油茶种植业主及农户,实施标准化抚育面积5500亩,辐射带动32个油茶种植业主及农户新造油茶林800亩,培训、指导业主或林农352人。

  2003年种了27亩油茶的岑溪市糯垌镇黄堂村农民莫英林,接受唐建妮指导后,实施标准化管理,油茶林喜获丰产。10年生的油茶林亩产生果750公斤,4年生油茶林已有部分挂果。莫英林说:“掌握了技术,种油茶轻松多了,收成还比以前好得多。”

  像唐建妮一样,跋山涉水传经送宝的林业科技特派员还有很多,广西国有七坡林场技术干部廖立军就是其中一个。作为扶贫队员,廖立军已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生活了两年。那岩村、那绍村隐藏在桂西北苍莽大山之中,山之高、沟之深令人震撼——从这一边可以清晰看到对面坡上的树木,走过去却要花上大半天时间。

  在帮助那岩、那绍这两个村庄修建公路、水塔和学校等基础工程之后,廖立军开始从产业上帮扶农民脱贫。2013年3月中旬,他向七坡林场百色分场争取到21.2万株良种杉木苗,无偿赠送给65户村民种植,面积共1000亩。他给村民培训杉木栽培管理新技术,从炼山除杂、整地挖坑、施放基肥、种植补植、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现场指导。从2013年3月到12月,他现场指导90天,培训农民200多人次。

  廖立军呵护式的指导,换来农民的杉木长势良好,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6%,保存率92%,半年时间杉木株高0.8米,生长量比常规造林高出20%。

  D 县属林场博士扶

  走进苍梧县天洪岭林场,漫山翠绿的松树林直扑眼球,一道道荷木防火林穿插其中,构成层次分明绿色画卷。清新的空气、流淌的山泉、悦耳的鸟鸣,合奏着大自然生态乐章。

  多年来,天洪岭林场一直以松杉为当家树种,以八角、玉桂和采脂作为辅助。近年来,松杉年采伐量受限,八角价格又下跌,松脂承包价也大幅下降。

  “一定要改变经营方式。”正在天洪岭林场场长叶锦培下了决心,走一条“生态强场、产业富场、科技兴场”发展之路时,科技特派员舒文波博士从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下来了。博士向他建议,要改变松杉以往“飞播成林、天然生长”的经营方式,实施间伐和综合抚育,发展林下经济。

  在一处名为“小境站”的林地,有一片树龄16年的大径材杉木,胸径最大的有28厘米。这片杉木林原先密度每亩160多株,2012年已经停止生长。博士特派员指导他们进行间伐,每亩保留120株。叶场长现场指点着说:“现在树皮红润,枝叶向上伸展,表明又开始生长了。”目前每亩出材量至少有10立方米。全场通过砍草、整枝、施肥和间伐等,完成松、杉林改造1.1万亩,3年后预计每年新增收入50万元。

  杉木下整齐生长着多种80多厘米高的小树苗,从叶子的形状看,颇似灌木。叶场长介绍,这些“灌木”是去年春天种植的两面针和横经席;叶子偏圆的是两面针,种植4年后根径可长到2米,每株收获4公斤,按目前每公斤20元计算,每亩120株收入近千元;横经席则从叶到根都可入药,4年可长到5米,高的8米,可为梧州中恒药业集团提供原料。

  在另一个名为“雾稻田”的林地,去年栽种的820亩两面针和横经席长势很好,林场今年又扩大种植面积。

  回林场场部路上,看到一个分场的废旧住房,现在改成了养鸡场。这也是舒文波牵线搭桥,引进养殖公司与林场职工合作办成的好事,2013年出产肉鸡1.3万只,收益15.5万元。

  “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和中幼龄林抚育力度,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林下种植中草药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林地,确保林场可持续发展。”舒文波博士说。

  E 废料利用教授点

  年产5万立方米人造板的广西福宁工贸公司,2011年初投产普通刨花板,当年销售收入1400万元,利润却是负值,骑虎难下。

  “普通刨花板市场不景气,1立方米售价只有1000元,至多够保本。”福宁公司总经理鲁循说,2012年广西大学林学院教授甘卫星作为特派员前来帮助企业技术革新,原材料由小径材改为单板下脚料。当年销售收入翻番,增至2800万元,扭亏为盈实现利润近200万元;2013年销售收入进一步增加到3700万元,利润也提高到350万元。

  今年1月,记者在南宁市明阳工业园区福宁公司厂区看到,料场内像小山般堆放着边板碎屑,都是胶合板企业的废料,福宁公司就用这些废弃物代替小径材,原材料的收购价从每立方米380元下降到200元。

  甘教授带来最新科研成果,利用胶合板下脚料和纳米胶粘剂及糖基树脂开发生产高品质定向刨花板,生产过程不需要水洗和热磨,节能节水,排污量小,生产成本下降15-20%。产品属于低碳环保型,很受客户欢迎。

  在5万立方米生产线的另一边,一群工人正在安装另一条生产线——这是2013年申报的年产10万立方米定向刨花板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成为我国第一家利用胶合板下脚料生产高品质定向刨花板的产业化示范基地,预计今年8月投产。项目达产后,福宁公司产能可达15万立方米,每年可利用木材废料17.5万吨,实现产值1.98亿元,利税4120万元。

  F 石山养鸡科技引

  隆安县丁当镇红阳村地处典型的大石山区,土地稀少,四面环山。全村568户主要种植甘蔗、玉米、黄豆,经济收入低,生活相对贫困。两年前,林业科技特派员黄惠章到红阳村后,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把农户零星养殖变为规模养殖,带动了全村养殖业大发展。

  多年封山育林,红阳村四周石山都已披绿。石山脚下,现在几乎都建有水泥砖石棉瓦的简易鸡舍。一座名为“巴堤”的山下,鸡舍依山而建,塑料网呈半环型围着一群金黄色的鸡。这是红阳村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罗家宏的养殖场,占地20亩,建筑面积670平方米,养殖着1万只土鸡。红阳村养殖合作社与凤翔公司合作,由公司为农户提供鸡苗和饲料,以保护价回收成品鸡,管理和防疫则主要依靠特派员黄惠章指导。

  黄惠章为此专门撰写《土鸡养殖技术》培训资料,一一发放给农户。同时,指导养鸡户选择家禽养殖场地,按标准建造棚舍,帮助选择养殖品种。

  “比如一个星期要打扫一次鸡粪,简单喷洒一次消毒水,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防疫,甚至饲料中加多少粗粮,都要说清楚。”黄惠章就这样给农户带来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两年来合作社的“丁当鸡”从没得过大病,养殖户都获得好收益。罗家宏理事长家两个劳动力去年出栏两批鸡,获利6万元,鸡粪还有额外收入1万元。

  石山林下规模化养鸡,不占耕地还能获取较高收入,村里很多农户纷纷加入合作社。2013年全村入社农户增加到39户,新建鸡舍77栋、面积2.06万平方米。最大的一户年养殖2万只,最少的也有5000只。合作社当年出栏“丁当鸡”66万羽,产值3300万元,户均收入42万元、利润6万元。

  受此吸引,村里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发展。30多岁的合作社李副理事长就是从广东回来的,他在村里摊定山下喂养1.5万只“丁当鸡”,年利润10万元。他说:“有了林业科技特派员,就有了技术保障,大家都放心搞林下养殖。”

  黄惠章和农户一样同说一口地道的壮话,红阳村的农民都把他当自家人。黄惠章在南宁市造林管理站工作,2013年平均每两个星期到村里指导一次。

  黄惠章说,发展林下养鸡,把树林变成养殖场,既节省饲料,又除草灭虫,还可以培肥土壤,提高林木单位生长量,是大石山区农民一条增收路。黄惠章打算继续担任特派员,把更多农户吸收到合作社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