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宁国用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作为科技人员,她谦虚谨慎,刻苦钻研,主持或参加国内外近20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近10项。

   作为单位分管科研和科技工作的领导,她雷厉风行,开拓创新,打造出多个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带出一支年轻优秀的科技团队。

   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对这些纷至沓来的“功名”,她显得从容而淡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更愿意做一个绿色建筑的‘布道者’。”

   她是广西绿色建筑领域专家、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朱惠英。

   A “搞科研,要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办公桌、茶几,甚至沙发上,堆起一摞摞书籍和材料,办公室不免显得有些局促和凌乱。桌面铺开的科研资料旁,搁着一盒没喝完的牛奶。朱惠英正一头扎在资料堆里,忘我地工作。

   还没落座,她便直奔主题:“开始吧,要我谈些什么”采访朱惠英,完全颠覆了笔者对科研人员寡言、沉静的印象。她快人快语,性格直率,脸上总是挂着爽朗的微笑。

   “搞科研,要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不怕吃亏。对待学习和工作要有热情和激情。”朱惠英常常这样告诫年轻人,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朱惠英进入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工作,23岁的她立志在建设科技领域干出点名堂。为此,她一直努力学习外语,争取出国深造。

   努力换来了机遇。1999-2005年,她先后到日本、英国等国访问研究和求学深造。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还荣获全英混凝土协会年度学生奖,成为2004年度唯一的获奖者。2005年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学位后,朱惠英毅然回到原单位,站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研究和开发的第一线。

   在同事眼中,朱惠英是个“工作狂人”,工作起来有使不完的劲,她那股干劲儿和敬业精神又感染着身边很多人。

   跟随朱惠英5年多的年轻技术员蓝江华,常常感动于这位前辈对科研近乎痴迷的态度。一次,蓝江华赶写一个研究材料,加班到凌晨3点多,完工后她通过QQ把材料传给朱惠英,倒头便睡。第二天起床一看QQ留言,竟看到朱惠英凌晨5点给她的回复,里面有详细的点评和修改意见。如今谈起这件事,蓝江华仍很感慨。“不管加班到多晚,朱副院长总是陪着我们,一起讨论问题、钻研业务、共同攻关,她以身作则来带动大家,让我们觉得加班也不累。”

   20年如一日,朱惠英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绿色及节能建筑材料、绿色墙体材料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和创新性工作。

   B “科研要面向市场,不断创新”

   严谨、追求完美,是技术员庞新霞从朱惠英身上学到的宝贵精神。她每次送给朱惠英的材料,常会经历五六遍的反复修改。大到逻辑结构、内容提炼,小到标点、措词,朱惠英都会多次斟酌,反复求证,精益求精。

   “做科研,是细致活,来不得半点马虎。”庞新霞对这位前辈的教诲一直铭记在心。

   在朱惠英身上,不仅有严谨的钻研精神,还闪烁着开拓创新的思想和敏锐的市场眼光。

   成立于1958年的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是广西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建筑科研设计单位。从英国学成回国后,朱惠英意识到受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设计院在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市场意识较为淡薄,科研工作仅限于课题鉴定工作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针对这些情况,朱惠英大胆提出科学技术面向市场的新思路。“科研课题立项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既要保证项目技术的先进性,又要确保其市场可行性,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正是在“面向市场”理念的引领下,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的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情况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十一五”期间立项科研项目40余个;2011年,承担起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逐步成为广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领域的科研领头羊。

   2008年起,具有敏锐市场嗅觉的朱惠英组织开展广西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和广西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中心组建,致力于为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为市场提供现代专业技术服务。

   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企业技术中心”顺利获得认定并以优秀成绩通过复评审,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还先后被认定为“广西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C “让绿色建筑造福社会”

   在南宁市裕丰·英伦住宅小区,蜿蜒的清流沿着园林小道汩汩流淌,小鱼儿欢快畅游。谁能想到,水的源头竟是业主排放的生活污水。原来,小区建设有人工湿地和循环净化系统,可以收集住户的生活污水并进行净化,再排入景观湖用作绿化和保洁。

   这个住宅小区是广西第一个绿色建筑二星级示范项目,为做好这个试点,朱惠英没少下功夫。“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业主的欢迎,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成效。”朱惠英欣慰地说。

   看到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朱惠英愈发意识到绿色建筑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她同时也焦虑:目前社会大众对绿色建筑的价值认知不足。有的开发商仅把绿色建筑作为宣传促销手段,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实施和运行关注较少。于是她奔忙于参加各种相关的讲座、论坛和研讨会,宣扬绿色建筑理念。

   朱惠英十分重视对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善于用和风细雨般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员工。她送给年轻人励志书,说做事先做人,年轻人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学会处世道理。一次,庞新霞在QQ写了一句流露灰色心情的签名,这竟引起朱惠英的关注,她找庞新霞谈心,详细了解原委,帮助其解开心结。

   为开阔员工眼光,及时了解前沿科研知识,朱惠英每年会安排员工1-2次到北京等地进行绿色建筑等领域的专业培训。她每次参加相关的学术论坛,都会设法拿到专家的发言材料,回来跟大家学习交流。

   目前,在朱惠英组建的广西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中心,集聚了30多名科技人才,这支平均年龄仅30岁左右、硕士生学历占50%的团队,已经成为单位的科技创新骨干和广西绿色建筑事业的生力军。按照规划,该工程技术中心要建设成为绿色建筑领域的广西人才小高地和博士后工作站,为行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

   “我愿做绿色建筑的‘布道者’,为推广应用绿色建筑不懈探索,让绿色建筑真正走近普通民众,造福社会。”在绿色建筑的研究和推广的道路上,朱惠英始终充满激情和梦想。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香香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