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6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 坤 罗 珊 余昌榕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85471403739387511.jpg

赵文强深入瑶山贫困村屯,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金秀扶贫办供图)

 

  今年2月14日8时20分,年仅45岁的金秀瑶族自治县扶贫办主任赵文强突发心肌梗塞与世长辞。

  赵文强的遗物里,有两样东西,让人印象深刻——21张手绘贫困村草图和1本读书笔记。

  每张草图都标明了村屯位置、人数和产业情况。“这是赵主任用双脚,一步步画出来的‘扶贫图’。”曾经的下属说这话时,眼眶湿润。

  读书笔记则记载了他为官做人做事的感悟: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求奉献,为官之法在于清正廉洁;龙安屯是我在金秀见过的最穷的自然屯,要想办法帮他们……

  1 21张“扶贫图”绘出瑶民新生活

  贫困人口几乎占了全县人口的1/4,出路在哪里

  2007年10月8日,赵文强被任命为县扶贫办主任。自此,帮贫扶困,既是工作,亦是信仰。

  通过市场调研,赵文强得知石崖茶的收购价格是普通绿茶的3倍。一亩茶每年收入超过5000元。石崖茶扶贫前景虽好,却面临大面积推广的资金难题。

  为破解难题,争取政策支持,他开始调研,脚步踏遍了分布在大瑶山里的21个贫困村,绘制出21幅精确的贫困村地图,期间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淋了多少场雨。随后,将调研成果做成幻灯短片,到自治区扶贫办汇报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秀石崖茶种植项目成功入选2012年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新增项目,获得9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

  同年,金秀21个村被列为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村,三角乡甲江村便是其中之一。

  2013年,甲江村共种植石崖茶983亩。同时,县扶贫办还扶持甲江修通了3个自然屯和两个石崖茶基地的路。如今,这一条条蜿蜒的盘山公路正将甲江人民引上致富之道。

  甲江,是赵文强扶贫工作的缩影。自担任县扶贫办主任以来,他利用大瑶山独特的生态环境,先后建成绿茶、石崖茶、香芋、水果、中草药五个特色产业基地,使全县的贫困人口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

  2009年,赵文强被评为“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

  2 开创“扶贫项目票决制”获全区推广

  “你们不要来,能帮的我会尽力争取,请吃饭的钱不如用来多为村里做点事情。”三角乡甲江村委会主任盘秀萍想在节日看望赵文强,却被直白而不近人情地挡了回去。

  如今回忆赵文强,盘秀萍依然几度哽咽:“挂点甲江村3年,下到村里25次,扶持石崖茶产业1000多亩,支持扶贫项目10多个,自费帮扶贫困学生4名。”

  身居要职,掌管项目,仅靠自律还不行。为避免扶贫项目选择施工单位时有人说情,他开创了“票决制”——由扶贫办出两名领导,项目涉及的乡镇、村屯各出两名群众代表,参与票决,决定项目施工单位,并予以公示。

  2013年7月18日,大樟乡王田河涨大水,桥墩被一根直径达两米的大树卡住,洪水漫过桥身一米七八。水退后,村民们发现桥身安然屹立,而桥两头的路基差不多都被洪水掏空。人们对此赞叹不已。这样的扶贫桥仅大樟乡就有4座。扶贫桥如此牢固,“票决制”功不可没,它让扶贫项目成为“阳光工程、廉政工程、惠民工程”,经得起各种考验。

  去年,全区扶贫现场会在金秀召开,赵文强开创的扶贫项目票决制,在全区扶贫系统推广。

  “一餐饭几百块钱吃得心痛,可以买水泥为群众做件实事了。”赵文强很少参加应酬,不少老板的邀请都这样被堵回去了。在大樟乡扶贫助理李太林的印象中,没有哪个老板能请到他吃一餐饭。

  3 留下一座瑶山 公仆的“丰碑”

  六巷乡,是金秀最偏远的乡,在15年前,六巷到县城一个来回要10个小时。

  当时,由于照顾家人不便,不少干部不愿前往任职,即便去了,也呆不久。

  15年前,赵文强来到六巷工作,一干就是8年,让这个偏远的乡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期间,六巷终结了不通电和自来水的历史,公路也延伸至各个村屯。村民们感激:“过去,出门运货只能靠马;现在,汽车来去方便,赵主任是真心为我们做事。”

  2005年6月21日,六巷乡遭遇特大洪灾,交通全部瘫痪。时任乡党委书记的赵文强正在县城开会,得知消息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尽管途中被洪水围困,他仍坚持步行40多公里艰难进山,赴一线抗洪救灾。

  灾后,有7个村屯需要整体搬迁,其中六巷小村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新址。赵文强了解情况后,决定把计划给乡政府的搬迁地让给小村,尽管此时政府搬迁的图纸已经做好。他给乡干部的解释是:“群众建房重要,政府搬迁的事,今后再想办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