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2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罗 侠 通讯员 唐佐军 罗 珊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赵文强(左一)生前到三江乡长乐村龙爪冲石崖茶基地检查茶树生长情况。 黄秀萍/摄  

  赵文强的妻子和女儿在整理他写了24年的86本工作笔记。 记者 罗 侠/摄 

  “莫副主任到南宁,(我)处理工作文件……”农历马年正月十五晚,他在第86本工作笔记上写下人生中最后一行文字后,一颗为大瑶山扶贫殚精竭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自治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金秀瑶族自治县扶贫办原主任赵文强因突发心肌梗塞,永远离开了他深情眷恋的瑶山。

  他的遗物里,两样东西,让人感慨不已——

  86本笔记,记载了他做官做人做事、自省自律自勉的感悟: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为官之理在于讲求奉献,为官之法在于清正廉洁;龙安屯是我在金秀见过的最穷的自然屯,要想办法帮他们……

  21张手绘贫困村草图,详细标明村屯位置、人数和产业情况。“这是赵主任用双脚,一步步‘画’出来的‘扶贫图’。”县扶贫办党组书记吴昊原说。

  赵文强,45岁——

  生如夏花之绚烂,

  逝如秋叶之静美。

  这位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的瑶族干部,宛如扎根大瑶山里的一棵石崖茶,朴实无华,“情定”青山。他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在金秀大瑶山的青山碧水中,在众多瑶山乡亲的心里,展示了一位对党的扶贫事业无比忠诚、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

  为民——

  86本笔记铭记24载扶贫路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扎根瑶乡基层24年的赵文强主要精力倾注在一件事上——扶贫济困。

  赵文强有写日记的习惯。1991年以来,他每天都会把当天的工作情况简要记录在日历本上,整整24本日历笔记,另有62本大大小小的笔记本,记录的多是基层工作的点滴和做人做事的感悟。

  六巷乡,是金秀最偏远的乡,15年前,从六巷到县城一个来回要10个小时。

  当时,由于照顾家人不便,不少干部不愿前往任职,即便去了,也呆不久。

  15年前,赵文强来到六巷乡工作,一干就是8年。“扶贫”、“救助”、“发展”成为他笔记里的“热词”。

  2005年6月21日,六巷乡遭遇特大洪灾,交通全部瘫痪。

  时任乡党委书记的赵文强正在县城开会,得知消息,立即赶回一线抗洪救灾。

  瑶山深处,山高林密,沟壑万千,洪水横流,他步行40多公里艰难进山。

  山洪将六巷村村民韦琦山家的房屋冲垮,人被埋在了废墟下,一根钢筋穿过腹部……情况万分危急。

  “赶快救人!”赵文强带人用双手挖开沙石瓦砾救出韦琦山。

  乡卫生院条件有限,通往县城的公路又被洪水冲断。大家找来木板扎成担架,24个人深一脚浅一脚轮流抬着,翻山越岭8个小时。最后,韦琦山成功获救。

  此后,赵文强多次看望韦琦山,鼓励他重建家园,帮助他把生意又做了起来。

  灾后重建,千头万绪。赵文强带领乡、村干部走遍所有受灾村屯,分发物资、恢复生产、建新房……全部时间都泡在工作上。

  有7个村屯需要整体搬迁,其中六巷村迟迟找不到合适的新址。

  赵文强决定把计划给乡政府的搬迁地让给小村,尽管此时政府搬迁的图纸已经做好。他给乡干部的解释是:“群众建房重要,政府搬迁的事,今后再想办法!”

  妻子覃干鸾至今还记得那次洪灾后进山看到丈夫时的情景:“连续几日几夜没休息,澡也没洗,面容憔悴、胡子拉碴,瘦了10多斤,连个人样都没了!”

  经过多年的苦战,六巷村终结了不通电和自来水的历史,原本只通到乡政府的公路也延伸至各村屯。

  王钳村朗冲屯的瑶胞们充满感激:“过去,出门运货只能靠马;现在,汽车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扶贫路引领我们走上致富路。”

  赵文强对大瑶山的深情付出,获得了乡亲们的礼赞:瑶山公仆,百姓心碑。

  务实——

  21张草图描绘瑶村新画卷

  被誉为“世界瑶都”的金秀,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几乎占全县人口的1/4。出路在哪里

  2007年10月8日,赵文强被任命为县扶贫办主任。自此,帮贫扶困,既是工作,更是信仰。

  高山云雾出好茶。赵文强调研得知,石崖茶的收购价格是普通绿茶的3倍,一亩茶年收入超过5000元。不过,石崖茶扶贫前景虽好,却面临大面积推广的资金难题。

  为破解难题,争取政策支持,赵文强走遍了大瑶山里的21个贫困村,亲手绘出21幅精确的贫困村地图,并将调研成果做成幻灯片,几次三番到上级部门汇报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金秀石崖茶种植项目入选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21个村也被列为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村。

  “不要逼群众做不愿做的事,积极性高的则大力扶持,做出样子,以点带面促进全面发展。”对于扶贫工作,赵文强在日记中如此写道。

  三角乡甲江村就是这样一个扶贫典型。

  扶贫产业到哪,基础设施就要跟到哪。为估算从甲江村古少屯到茶叶基地的距离,赵文强每走100步便折一根小树枝放在兜里,一步大约75厘米。

  一路下来,他兜里装了400多根小树枝,3.5公里长的茶叶基地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测出来的。

  得知扶贫办准备在甲江村打造石崖茶种植基地,村民争相拿出山地来争取这个项目。从发动到种植,建成280亩的古少屯石崖茶基地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2013年,甲江村种植石崖茶983亩。同时,县扶贫办还扶持甲江村修通了往3个自然屯和两个石崖茶基地的路。如今,一条条蜿蜒的盘山路正将甲江村引上致富“快车道”。

  甲江村的变化,是赵文强扶贫工作的缩影。

  自担任县扶贫办主任以来,他利用大瑶山独特的生态环境,先后建成绿茶、石崖茶、香芋、水果、中草药五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县贫困人口以每年10%的比例递减,扶贫路则以每年100公里的速度向前延伸……

  2009年,赵文强被评为“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

  清廉——

  “票决制”护紧千万扶贫款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遍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观实况,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身,无偏颇之爱心。榜样焦裕禄,赢得百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这是赵文强笔记中的一段话,也是他一生的总结。

  2006年,赵文强打算在县城买一套房子,由于没钱付首付,只好向银行贷款6万元。至今,这套房子还有8万多元的房贷。

  由于分管的基础设施项目较多,经常有老板上门套近乎。赵文强便和另外3个领导集中一间办公室办公,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杜绝了人情办事。

  赵文强很少参加应酬。在大樟乡扶贫助理李太林的印象中,没有哪个老板能请到他吃一餐饭,对于村民的邀请,他也有些“不近人情”。

  “你们不要来,能帮的我会尽力争取,请吃饭的钱不如用来多为村里做点事情。”三角乡甲江村委会主任盘秀萍想在节日看望赵文强,直接被挡了回去。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金秀每年扶贫款有上千万元。身居要职,掌管项目,仅靠自律还不行。

  为防止有人侵吞挪用,赵文强指导制定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九项制度”;为提高产业项目的效率,他实行“以奖代补”的扶贫资金模式;为避免在选择项目施工单位时部分人说了算,他实行“票决制”。

  2013年7月18日,大樟乡王田河涨大水,洪水漫过桥面,路基全被掏空。村民们心想:完了,刚修好的扶贫桥保不住了!

  水退后,大家却惊讶地发现,扶贫桥因质量过硬而安然无恙。

  今年8月27日,记者坐车在山路上颠簸几个小时后,在大樟乡黄田屯见到了这座“桥坚强”。

  “我们拥有‘桥坚强’,是因为赵主任推行‘票决制’促进廉洁作风带来的。”村民盘龙寿说,这样的扶贫桥仅大樟乡就有4座。

  扶贫桥如此牢固,“票决制”功不可没。它让扶贫项目真正成为“阳光工程、廉政工程、惠民工程”。

  去年,全区扶贫现场会在金秀召开。赵文强实行的扶贫项目票决制,在全区扶贫系统进行了推广。

  如今,赵文强悄然离去,留给妻女的是无尽的思念和不舍,留给乡亲们的是致富的产业,留给扶贫事业的是前行的力量。

  走的时候,他的银行卡里只有2500元,其中还要扣除每月800多元的房贷,以及还未汇给女儿的1000元生活费……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