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3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黄绍碧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大气污染、雾霾,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这些涉及环境和生态的问题,是政府官员和专家所操心的大事。但田林县乐里镇乐里村农民李建芳,却心怀天下,每当看到工厂的烟囱排放的废气飘往空中污染大气,他都心痛不已,于是,花了30多年时间研究,他终于发明了治理废气装置。

  今年60岁的李建芳最近高兴地领回了一本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刚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但他高兴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发明的“应用于治理锅炉废气排放的装置”获得国家专利,而是因为终于找到了解决烟囱排放废气最简便而又实用有效的办法。

  1973年7月,李建芳高中毕业。当时的社会形势让他上大学的理想破灭。回家干农活的几年里,有一天他在电视里看到英国出现雾霾天气的报道,从电视介绍的有关知识中,他知道了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他看看家乡美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心里产生了一种不安,因为作为县城所在地的乐里村,开始出现了一些工厂,高耸的烟囱排放出的废气让附近村民感到臭味难闻。

  难道没有办法治理废气了吗李建芳到报刊亭、书店、图书馆找来大量的报纸和书籍,认真阅读起来。他找到了当时国内外工厂对烟囱排气的处理方法,了解基本的原理。然而,他发现国外的设备非常复杂,占地面积大,造价高,运行耗费大,是一般的工厂所不能承受的。国内有一些工厂迫于环保部门的压力,虽然有了庞大的装置,但耗水电费用大,只有应付检查时才使用,平常还是排放烟雾。他决心制造一个简便的设备,适合大小工厂装配。

  为了静心研究,李建芳到自家一块自留地上种菜,在田边的空地上搭棚住下来,白天管理菜园,晚上点灯看书,认真研究。看到好的方法,他记在本子里,收集到许多方法以后,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把各家好的地方巧妙组合,避免各家的缺点,设计新的方法,他把自己的设计画成草图,用文字说明,把一个方案完整而清楚地记录下来。睡觉时他还想着设计的方案,重新思考每个步骤。截至1999年,他研究设计出10多套方案,并不断改进,但最后都因为一些不足被自己推翻了。2000年~2007年,他调整研究思路,运用国外一个最先进的方法,运用其基本原理,设计了一个简化版装置:在烟囱中间安装两条过滤通道,先让烟雾通过一条通道,分几层用化学药品过滤。如果积累了大量污垢堵塞了通气的通道,可以打开第二条通道,清洗第一条通道。设计出来后,他用一个月时间反复思考,发现可行性高。于是,他在自己的工棚里动手做设备,买来煤球烧火,模仿烟囱实验起来。他发现管道设备简化了,成本变低了,黑烟也变成了白烟,但烟囱还是冒烟,向天空排放,他又一次否定了自己的成果。

  难道没有方法治理烟雾了吗李建芳的研究陷入僵局。2008年12月的一天晚上,他在工棚里生火取暖,虽然天气寒冷,但野外的蚊子还是不时出没,叮咬他的腿。他准备用手拍打,但没想到机灵的蚊子吱一声飞到了他所坐的竹编椅子里的一根竹木洞里躲避了。竹子长洞口小,想到给白菜杀虫的药水还剩有半桶,李建芳把喷雾器的喷杆头插进竹子中间一个小洞口,用力的摇动手把,让药水在竹子里往外强力喷。蚊子有没有被杀死他不知道,但他惊喜的发现:竹子一头靠近火堆的开口将药水烟雾都吸进去了,但相通的另一头却没有烟雾排出。他停下喷水,烟雾就没有进竹子洞,再喷水,烟雾又被吸进去了。喷水越用力,烟雾进得越多。竹子的另一头没有排出烟雾,而是有水滴流出,烟雾在竹子洞里变成水了。他灵感一来,马上用铁皮做成一个大洞,一头接着烟囱,在洞里放喷水器,多次使用结果一样,没有烟雾排出。他把使用过程记录下来,设计出一个装置来。

  在国家申请专利的材料里,李建芳这样介绍该产品:主要特点是整套装置设计科学合理、实现了制造简单,操作安全、装置投资少、占地面积小、治理锅炉废气排放效果佳,能广泛使用各种规格锅炉,做到废气零排放,可以24小时连续使用。

  在此基础上,李建芳又发明了一套汽车尾气零排放装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专利当中。“如果我的发明能运用到工厂和汽车,使大气不再受到污染,我的心愿就实现了!”当科技局的同志告诉他获得专利可以得到一些奖励时,李建芳淡定地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