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4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 胡光磊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山高、谷深、林茂、泉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却仅有58亩耕地。“当时只能靠种点小田过日子,”村民李华敏说,“一年收入也就千把元。”正因如此,3年前,李华敏响应一位老乡的号召,发展家乡的旅游业。如今,他每年不仅能有几千元的股份分红,每个月还有工资收入。李华敏的这位老乡名叫李荣光,是一名年近六十的共产党员实干家。

  善思变,开辟出事业新天地

  记者前去采访时,李荣光正准备带游客登山。“我一天要爬好几次。”李荣光边走楼梯边说,气息顺畅。之所以每天都要“登山”,一是为了向游客介绍景区,二是为了指导工地施工。

  李荣光从小在弄拉屯长大。1979年,弄拉屯人均纯收入仅为85元。正如李华敏所说的,当年弄拉人除了在几亩贫瘠的山地上种玉米果腹,就是采伐山上林木及野生药材贱卖贴补家用。

  穷则思变。上世纪80年代初,李荣光想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改善生活环境。“当时邓小平同志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就想为何不试着闯一下呢”李荣光说。于是,他决定走出弄拉,“跟着‘大部队’下海去!”在外打拼多年,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之后,李荣光在村党总支部的鼓励下,到古零村承包了700多亩耕地,用来种植龙眼、荔枝等经济作物;还在家乡采矿石,兴办矿粉厂。经过几年的打拼,他逐渐开辟出了自己的事业天地。如今,李荣光已拥有一个500多亩的果场,一个滑石矿粉厂,年收入在300万元以上。他实现了下海前的愿望——致富。

  敢拼闯,走特色经济致富路

  下海做生意时,收废旧、搞运输、种水果、采矿、开工厂,李荣光都干过。“我们在科技革新等许多方面都没有优势,跟别人拼很困难。”李荣光说。而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他发现,各地都有不少靠山而富的事例,“自然资源优势别人可没有!”李荣光敏锐地看到了家乡的商机。

  就这样,在总结其他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李荣光开始带领弄拉屯群众利用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封山育林、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致富新路子。

  “当时有很多群众不理解。”李华敏告诉记者,他们担心投资打水漂,可李荣光不想轻言放弃。于是,对个别群众,李荣光除进行耐心说服外,还带领他们外出实地参观考察别人靠山致富的做法。“我告诉乡亲们,即使投资不成功,但把家乡建设好了,对我们也有好处。”李荣光说。村民们最终都同意了李荣光的提议。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弄拉屯发展出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李荣光还将弄拉屯建设成为区级的石漠化治理典型。2007年,自治区批准成立弄拉自然保护区——李荣光向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有胆略,瞄准生态旅游市场

  在弄拉封山育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时,李荣光再一次表现出他的慧眼和胆略——瞄准生态旅游市场。

  弄拉屯距马山县城23公里,距首府南宁市98公里,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2007年,李荣光自筹资金带领村民开辟了一条长达4.5公里连接上马二级公路的盘山砂石路,牵头以“农户+公司”模式,组织农户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动员群众以耕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广西第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旅游专业合作社——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民将地作为资本入股,每年可以分红,而家乡也被建设得更美好,这是双赢的。”李荣光说。随后,他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发动25户群众入社, 125名农民成为社员,承包耕地46亩、山林面积4434亩发展旅游经济,最终开创出了马山县农民以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的方式,参与发展旅游业的先河。

  如今,弄拉屯群众收入显著增长,使弄拉走上了生态旅游致富之路,成为助农增收的典范。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