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天空倒映在鱼塘中,鱼塘的水面上架起两座小木屋,木屋四周一群鳖正在水中欢快地觅食,木板上几只鳖在晒背……这是9月24日,笔者在忻城县大塘镇大塘社区韦州全养鳖基地看到的画面。
韦州全是大塘社区东街人,今年29岁。有一天,在外打工的他从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养殖”栏目看到养鳖赚大钱的报道后,便产生回乡创业的念头。
回到家乡后,韦州全拿出所有的积蓄10万元,在靠近河边的自留地上建起一个大鱼塘,在鱼塘上面搭建了两间木屋,买了3000多只小鳖开始养殖。
两间木房一间是饲料加工场,一间是韦州全的“家”,平日里他都以这个“家”为中心,白天忙于加工食料、喂养鳖、观察鳖的生活,晚上在这里守鳖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这批鳖已经养了四年,马上可以上市了,现在每只大鳖约重2.5公斤,按目前价格每公斤50~60元计算,卖完这批鳖总收入可达50万元,更高兴的是以后年年都有收入。”韦州全捧起木板上的一只大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韦州全的养殖技术,基本上都是通过看电视、查网络、请教他人等免费学来的。在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从幼苗孵化、幼苗养殖到成品养殖”的养鳖技术。他把买来的鱼粉同面粉、豆渣、麦麸、稻谷等一起配制,粉碎加工制成鳖的“美味”食品,还经常到市场收购鱼、鸡、鸭等动物内脏,直接给鳖补充营养。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鳖长得又快又好、繁殖又多。目前,整个养鳖基地估计有5000只鳖。
韦州全成功养鳖吸引了许多养殖户前来取经,对登门拜访的农户,韦州全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而且他还复印自己的养殖笔记送给他们;对于一些资金困难的农户,韦州全还赊销鳖苗给他们养殖。4年来,来向韦州全学习养鳖技术的村民不计其数,跟他养鳖的专业户已达10户,可以说他在当地已拥有一大批农民“粉丝”。
“鳖的销路很好,现在很多外地客商都打电话来订购,明年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继续引导村民发展养鳖产业,让养鳖户抱团发展,共同发家致富。”韦州全信心满满地憧憬着未来。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袁军: 身残志坚 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初冬时节,沿着弯弯曲曲地羊肠小道,踏着杂乱无章、时断时续的青石向上攀爬,翻过陡峭的山坳,隐隐约约听到了山羊咩咩叫声和狗狗汪汪叫声。走近一看,金黄的玉米棒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牛棚里牛儿 【详细】
第一书记梁明军:脱贫“勤务员” 致富“引路人”
【导语】2018年4月,百色市那坡县委组织部从县发改局选派梁明军到平孟镇平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后,梁明军积极担当作为,埋头苦干,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勤务员”和致富&ld 【详细】
靖西市禄峒镇杨超厅: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
8月3日下午,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禄峒镇平江村蚕茧收购点,收购商对杨超厅蚕茧进行刷选、装袋、最后称重,按当前的市场价格和蚕蛹的品质,他将获得3000多块钱的收益。前些年,他外出打工也获得一些收入,但当时父母身体欠佳,小孩上学,获得收入不够一家5口 【详细】
“东风风来满眼春”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恭城一对年轻夫妻的产业得到县委书记高度赞扬
邱云敏和丈夫莫元军都是“80后”,结婚之初,家庭收入以丈夫在外从事建筑业为主。随着桥头村力促打造“中国健康养生第一村”的蓝图步伐进程,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决定把房子装修搞民宿产业 【详细】
逆袭人生 ——蒙芳真用勤奋演绎脱贫路
瑶山深处,天刚擦亮,鸟儿喳喳叫,鸡群喔喔欢。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麻洞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鸽舍映入眼帘,300对大大小小的鸽子映入眼帘, 不时传来“咕咕咕”叫声;不远处山脚下用竹子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