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袁 琳 贺亮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农村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愿在家种田了。而兴安县崔家乡的唐新全,却有着别样的追求——当农民种粮食。

  这个把种粮当事业的现代农民,一路与时俱进,2011、2012、2014年,已经3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唐新全的种粮事业缘起于种子滞销。2009年,因为种粮食在农村效益低,农民们要么把耕地用来发展种植经济效益好的果树;要么撂荒,选择外出打工。在县城做了7年种子生意的唐新全灵机一动,承包了村民50多亩撂荒水田,全部种上滞销的中造超级稻谷种,收获后再种一茬甜玉米,实现种粮的多元化。当年他的中造超级稻喜获丰收,纯收入近3万元。甜玉米每亩获利近700元。如此算来,首年他种粮获益近6万元。从此,唐新全踏上了种粮的道路。

  2011年,唐新全实现种粮面积1000多亩的规模。当年他卖了250多吨谷子给国家,在桂北地区引起轰动,被国务院授予2011年度“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并奖励了一台价值22万元的大型农用拖拉机。当拖拉机佩戴大红花开进村里的时候,唐新全对种粮致富更有信心了。

  大型拖拉机开回家后,他立即投入了1.3万元,配套犁、耙等设施,这样他犁田、耙田基本上一个人工作几天就轻松完成。随后,又投入了22万元,购买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卡车,初步实现耕田、收获全过程的机械化。目前,唐新全通过规模化种植,发展超级稻、甜玉米、秋马铃薯等,尤其在秋马铃薯生产方面,成立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带动本乡及周边村屯种植秋马铃薯3200亩。

  今年,唐新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在劳动力、农资等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可持续地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事业——轻简化、机械化是必由之路。目前,他完成了200多万元的投入,在原基础上,新添置插秧机3台、收割机2台、机耕起垄机2台,并在农业、农机部门的帮助下,建成育秧工厂一座,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如今,在唐新全“希望的田野”上,“全程机械化生产”为他继续铺开一条通向更远的大道。周边群众和其他种粮大户也在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中,一步步将种粮也做成了事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